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首个买俄油被罚关税国家出现!中方也被点名,暗示敢加100%就反制

发布日期:2025-08-06 13:35 点击次数:144

嘿,您瞧,首个因为买俄罗斯石油被美国罚关税的国家出现啦,咱中国也被美国点名了。

美国还暗示呢,要是敢加咱100%的关税,咱就反制它。

特朗普这人真是没啥新花样,又开始对咱中国搞关税威胁这一套了。

据观察者网消息,当地时间7月29号,刚和咱中国结束第三轮贸易谈判的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说,会谈的时候他就警告咱了,要是接着买受美国制裁的俄罗斯石油,咱可能会被征100%的关税。

实际上呢,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相关法案,最高能征到500%的关税。

印度成了第一个被制裁的倒霉蛋。

2025年7月30号,一条爆炸性消息把全球市场搅得不得安宁。

美国总统突然宣布,从8月1号开始,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统一征25%的关税。

同时呢,因为印度一直买俄罗斯的原油和军事装备,还要追加“惩罚性进口税”,具体税率没公布,但从声明里能看出来,这惩罚肯定轻不了。

这可不止是发个声明那么简单,这就是美国公开挑事儿,释放新的信号呢。

头一回有国家因为买俄罗斯能源被公开制裁,还是美国干的,目标就是印度。

这一下就把美国“公平制裁”的假面具给撕下来了。

啥“对抗俄罗斯”,啥“维护规则”,全是瞎忽悠,其实就是俩字:胁迫!

买不买俄罗斯石油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把贸易当成枪使,想逼咱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

贝森特威胁的时候还故意带私货,说“所有中美休战协议最后得特朗普拍板”。

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拿高关税当绞索,把咱中国的能源需求当人质,以为自己拿了一手好牌。

可惜啊,这算计在中国这儿行不通。

这次美国代表团来咱这儿访问可不简单,是中美谈判谈崩了之后马上安排的。

代表团还说,希望和咱中国进一步搞好经贸合作。

你看美国现在这局面,上面政府喊打喊杀,下面企业还想好好谈合作,说到底就是他们内部对咱中国的态度都不一致。

企业更看重实实在在的市场利益,不想被短期的政治操作牵着鼻子走。

毕竟中美经贸关系绑得太紧了,企业都希望能稳稳当当地接着合作、好好谈生意。

与此同时,咱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

最近咱中国国防部宣布,中俄两国海军计划8月搞“海上联合 - 2025”演习,虽说声明里说了“不针对第三方”,但在现在这国际形势下,这释放的战略信号可浓了。

这合作不光显示出中俄之间的信任和默契,也是对那些想干预咱的外部势力的强硬回应。

回顾中美关系这些年,每次闹矛盾都不只是表面的经济摩擦,其实更深层次反映了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

咱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厉害,美国这个老牌霸主明显感觉到压力了,所以就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光靠威逼和哀求解决不了问题,搞不好还会把矛盾激化。

资本都是冲着利益去的。

贝森特在那儿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由波音、苹果这些美国大公司CEO组成的豪华代表团悄悄跑到北京,和咱中国谈得挺热乎,想进一步深化合作。

一边是美国政府喊打喊杀,一边是美国企业跑来拥抱合作。

资本往哪儿流可不会说谎,这些大公司的行动就像一份无声的市场调研报告,说明咱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大得很,根本没法抗拒。

咱这儿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有独一无二的完整产业链。

对这些跨国公司来说,赚钱的方向就是咱中国。

啥关税壁垒,都挡不住这强大的经济吸引力。

更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咱中国就不买美国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了。

市场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价格、供应稳定性和战略安全,早就把美国政客的威胁抛到脑后了。

商业逻辑可比政治手段实在多了。

美国精心设计的“极限施压”这一套,撞上经济现实这堵硬墙,可尴尬了。

美国政客在谈判桌上想挽回面子,结果自家企业在中国签合同的时候就把他们的台给拆了。

这矛盾正好说明中美关系的本质:政治上美国想和咱脱钩,经济上却已经深度绑定,扯都扯不开。

美国政府想用关税这把刀切断对咱中国的依赖,可刀柄握在美国企业手里,他们舍不得松手,因为刀的另一头连着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

这种现实的牵制力可比那些政治作秀厉害多了,让美国那些吓人的威胁都成了虚张声势。

从长远看,美国一直施压,反倒让咱中国有了前进的动力。

就像有个严厉的教官逼着咱加速跑,每次被外部封锁和威胁,都能让咱中国更努力地寻求自主和突破。

被能源卡脖子了?

那咱就加大力度发展核能、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开拓更多的能源进口渠道。

咱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更是为了以后不再依赖外部能源。

这可能不是美国想看到的,但却是他们自己造成的结果。

所以啊,现在根本不用问“中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印度”。

当波音客机的引擎轰鸣声盖过美国政客的叫嚷声时,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

一个国家最关键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决心,这可不是用关税能衡量的。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