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总参谋部拍着胸脯向普京保证:乌克兰防线撑不过两三个月。
这是2025年8月初从克里姆林宫内部传出的消息。
可翻开战场记录本,俄军为拿下恰索夫亚尔这座仅1.4万人的小城,足足耗了483天。
平均每天推进不到30米。
这样的速度,要兑现承诺?难。
普京不是第一次收到这种“速胜保证”了。
2022年,俄军说三天就能拿下基辅,结果灰溜溜撤了军。
2023年,巴赫穆特一个小城,又打了大半年才勉强攻下。
到了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之战更是靠“人海战术”堆出来的惨胜。
历史像复读机,反复播着同一句话:别太乐观。
问题在于,普京听到的战报可能早被“美化”过。
他身边围着三个人:帕特鲁舍夫、基里延科、格拉西莫夫。
帕特鲁舍夫家族在军工产业里捞得盆满钵满,仗打得越久,他们赚得越多。
基里延科呢?战争给了他集中权力的机会。
格拉西莫夫更直接——用捷报掩盖指挥失误。
这些人递上的报告,甜得像裹了蜜的毒药。
再看战场,俄军确实在挪动。
顿涅茨克方向,他们一村一村地啃,半年拿了500多平方公里。
7月推进面积比去年翻四倍,听着挺唬人。
可细看就露馅了:乌军失地后还能反击,俄军刚占完村,隔天又得夺回来。
这哪是“全线崩溃”?分明是拉锯战升级。
更棘手的是后勤。
俄军每天朝红军城前线砸1200多发炮弹,可三成竟是苏联时期的过期库存。
FAB滑翔炸弹产能跟不上消耗,无人机生产还得靠朝鲜劳工顶着。
前线士兵的伙食补给,居然要靠民间捐款维持。
这样的后勤链条,撑得起全面总攻?
乌克兰这边,日子苦,但没垮。
兵源快见底了,连60岁大爷都被征召入伍。
可欧洲的“爱国者”导弹和无人机还在源源不断运进来。
德国刚加急送了两套防空系统,日本也破例打钱支援。
更重要的是打法变了——矿井成了地下堡垒,巷道里埋满诡雷。
乌军玩起“硅换钢”的买卖。
一次“蛛网行动”,117架廉价无人机突袭俄空军基地,成本50万美元,却炸掉41架战略轰炸机。
账算下来,俄军损失6.15亿,费效比1:123。
这种仗,俄军越打越肉疼。
特朗普的倒计时也在滴答作响。
他甩出最后通牒:8月8日必须停火,否则二级制裁伺候。
美国威胁要掐俄石油贸易,给买家加100%关税。
可普京眼皮都没抬。
他赌的是中印继续买俄油,赌特朗普的制裁伤不了筋骨。
俄罗斯国内却快扛不住了。
军费烧掉GDP的6%,通胀飙到9.52%。
超市里牛肉价格最刺眼——去年600卢布一公斤,如今逼近2000卢布。
老百姓的忍耐像根橡皮筋,再拉就要断。
顿巴斯平原上,坦克碾过焦黑的战壕。
总参谋部承诺的倒计时还在走。
但战场时钟从来不听豪言壮语,它只认鲜血与钢铁的较量。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