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文旅EPCO乱象:几十亿项目为何沦为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

发布日期:2025-08-11 18:35 点击次数:77

文旅EPCO:一场精心设计的击鼓传花游戏

在华南某地的乡村振兴项目工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对着土地庙上香。这不是民俗表演,而是施工队为了顺利打桩的“常规操作”。古建出身的许总叼着烟解释:“土地爷不点头,钢筋都插不进去。”他手头这个投资几十亿的文旅项目,集非遗街区、玻璃栈道、研学营地于一体,如今全靠政府贴息贷款撑着。

这种被称为“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听起来像是文旅项目的万能钥匙。实际操作中,却成了各方心照不宣的套利工具。设计图纸的首要任务不是吸引游客,而是确保领导在评审会上能痛快签字。于是全国冒出一堆复制粘贴的“标配”:仿古街配玻璃桥,温泉池旁开文创店,招商手册写得天花乱坠,开业后连保洁阿姨都比游客多。

采购环节更是八仙过海。某EPCO团队旗下ABCD四家公司分工明确:A公司报项目,B公司供建材,C公司施工,D公司监理。外人看着是四方合作,实则左手倒右手。一棵市场价300元的景观树,账面上能变成“进口珍稀品种”标价3000元。施工队最爱听的话是“方案需要优化”,这意味着又能申请追加预算。

等到运营阶段,戏码就更荒诞了。招商团队拿着三年前的网红品牌名单挨个打电话,对方反问:“你们景区在哪个省?”实在招不满,就把空铺位改成“乡村振兴成果展馆”。至于政府承诺的贴息贷款,早被前三个环节吃得只剩骨头。

为什么这种模式能遍地开花?某县城文旅局干部说了大实话:“省里要求每年必须上马两个亿元级文旅项目,EPCO打包交差最省事。”报表上立项率、投资额、招商数样样漂亮,至于三五年后变成鬼城,那已经是下一任的考题。

眼下最魔幻的场景,是这些项目临终前的“抢救表演”。玻璃桥挂满国旗,空置商铺贴上“即将开业”的喷绘,文旅投公司的年报里仍写着“年接待游客量预计突破百万”。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已有地方开始清查贴息贷款流向,但更多参与者还在赌——赌自己不是最后一棒。

当挖掘机推倒最后一堵仿古墙时,或许会惊飞一群从未见过游客的野鸽子。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