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特讯!中国外交部重磅发声:美俄应该进一步大幅削减核武库

发布日期:2025-10-08 22:51 点击次数:161

9月23号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针对俄罗斯提出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到期后,一年内继续遵守核心限制”,给了积极回应。他明明白白说:美俄是核弹头最多的两个国家,得担起“特殊、优先”的核裁军责任,先把条约恢复执行,再商量后续安排,而且得用“能核查、不可逆、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再大幅、实实在在地减核武库。这话既是呼应莫斯科“续一年”的信号,也是明着劝华盛顿——别含糊。

核军控都倒计时了,美俄到底能不能抓住这次“喘口气的机会”?还是说,最后这根双边军控的支柱,就这么眼睁睁塌了?

一、从“暂停”到“续限”:军控的钟滴答响,越来越急

9月22号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开安全会议时说了,俄罗斯愿意在New START 2026年2月5号到期后,自愿再遵守一年,但有个前提——美国得做同样的事。白宫第一反应是“听着还行”,但也强调得再评估评估。

要知道,俄罗斯2023年就说“暂停参与”New START了,而且疫情之后,两国的现场核查也一直没恢复。这次俄罗斯虽然没说要重返条约机制,但客观上确实把“没规则管”的时间往后推了推。要是美国也承诺继续受限制,还能为商量后续安排多争取点时间;要是不答应,条约一到期就失效,全球核稳定最后那道闸,可能就真开了。

说起来,军控这事儿可不能含糊。New START给美俄俩都设了三条硬杠杠:

- 部署的核弹头不能超1550枚;

- 能运核弹的平台(像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机这些),部署着的不能超700件;

- 不管是部署了的还是没部署的,这些平台加起来不能超800件。

更重要的是,条约还配了一套核查体系——要申报、要通报、要交换数据,还得现场查,就是为了“看得见的透明”。可现在核查停了这么久,互相不信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也是为啥大家对“续一年”这事儿,还不敢太乐观。

二、中国的态度藏着啥信号?核心是“责任”和“能核查”

中国这时候明确说“赞赏俄罗斯的积极态度”,还把重点放在“恢复执行”“后续安排”和“能核查、不可逆、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幅削减”上,其实透露出三层意思:

第一,军控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得回到规则轨道上来;第二,“商量后续安排”不是拖着不办,而是得给2026年之后先搭好框架;第三,“能核查、不可逆”不只是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和可信度——别搞“纸面上裁军”,也别弄那种“想反悔就反悔”的假削减、真增加。

这话既符合联合国核不扩散的治理逻辑,也跟很多智库的警告对上了——现在核态势是“一边搞现代化,一边增加部署”,风险越来越大。

再看个大背景:全球核库现在是“总量慢慢降,但军用库存和部署量在涨”,像把剪刀似的往两边拉。SIPRI最新的年鉴算过,到2025年1月,全球核弹头库存大概12241枚,其中差不多9614枚是能直接用在军事上的现役库存,3912枚已经部署好了,还有2100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美俄手里的部署核弹头还是最多的,但其他有核国家也在搞核武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要是美俄的军控机制塌了,连带影响会顺着“其他核国家跟着学—地区局势乱套—危机扩散”的路子一步步变大。

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事儿上的核心不是“选边站”,而是“托底”:一方面,鼓励俄罗斯“续一年”的态度,能把谈判的窗口固定在能操作的时间里;另一方面,直接点出美俄的“特殊、优先责任”,就是把焦点拉回正事儿上——最大的核库在你们那儿,最该先减的也是你们。至于“怎么减”,中国把“能核查、不可逆、有法律约束力”这三件事摆出来,等于是给未来任何“后续安排”设了技术和政治两道门槛。

三、怎么把“续一年”变成“长期止损”?得走这三步

想让“续一年”从临时凑活的办法,变成真能止损的手段,有三步是必须做的:

第一步:先把最基本的透明和沟通捡起来

就算短期内没法马上恢复现场核查,也得赶紧把数据交换、情况通报、导弹发射提前说一声这些事儿捡回来,别搞成“黑箱操作”——不然很容易误判对方的战略意图。搞军控的人基本都觉得,一旦没了透明,双方就会按最坏的情况琢磨对方,到最后可能会忍不住想“先动手为强”,那风险就大了。

第二步:定好“后续条约框架”的范围

后续的条约得保留“三限”结构(限弹头、限部署平台、限总平台),还得升级核查手段——比如加一些更精细的远程监测、随机抽查,要是敏感设施不方便让人进,也得有能替代的核实办法。经验证明,就算现场核查没法搞,数据和技术核实结合起来,也能保住最基本的互信。

更关键的是,得算上“加装能力”:要是条约失效了,美俄都能在现有的平台上快速“加弹头”,专家算过,战略核力量的规模可能短时间内就翻倍——这就是为啥必须防止“没规则管”的原因,太急了。

第三步:别把这一年浪费在吵架上,得解决真问题

过去几年,军控停摆和地区冲突缠在一起,像核查恢复、导弹防御、太空和高超声速武器的竞争、要不要把非战略核武器算进来、还有第三方因素这些,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其实可以“先易后难”:先就“互相通报情况、重启双边协商机构”达成技术层面的共识,再慢慢把议题扩展开,最后把“不可逆削减”的时间表、路线图,还有违规了怎么纠正这些,都写进正式文件里。

这里还得提组冷冰冰的数字,心里有个数:SIPRI 2025年的数据摆着全球核态势的“底色”——总库存12241枚,现役9614枚,部署3912枚,高戒备2100枚;美俄加起来部署的弹头超3000枚,还各自在搞现代化。

拿这个当参照就知道,不管是“续一年”还是“后续安排”,要是没法稳住部署规模,也拦不住“部署弹头和高戒备数量上升”的趋势,那所谓“延缓军备竞赛”的承诺,就成空话了。

其实核军控就像一座老桥:桥面都裂了,护栏也没剩多少,但它还是两岸之间唯一能走车的道。现在俄罗斯提议“再把桥撑一年”,中国呼吁“两岸最大的车主先减重、再补桥,还得请监理盯着签字”。要是美国点头,车说不定还能顺顺当当过,监理也能重新上岗;但要是有人趁这时候在桥上飙车,那桥塌了之后,河里水那么急,连个船都没有,可就真没辙了。

2026年2月5号之前,美俄只要把“能核查、不可逆、有法律约束力”这三件事落到纸上,真去做,军控的钟就不会走到头;可要是错过了这一年,下次再谈就不是“减核弹”的事儿了,而是在没人看的仓库里,互相瞎猜、提防对方——那才真危险。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