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上海零食夫妇豪掷5000万,助力加盟商快速发展

发布日期:2025-10-10 13:19 点击次数:174

2025年9月27日,上海,一个传说中的零食夫妻档突然丢出大手笔,5000万现金打包送给加盟商,同行群聊一片炸锅,评论区有人说“救命稻草”,有人冷笑,“割肉自救”。一边是门店闭店潮,一边是老板减持套现,这种反差感,跟深夜便利店的灯光一样,明明很亮,偏偏不温暖。

如果你站在来伊份总部楼下,能感受到空气里那种焦躁,员工们脚步快得像赶末班地铁。董事长施永雷,2025年9月宣布减持1.6%股份,换回7000万现金,理由很“正经”——“支持门店扩张,激励团队”,但细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说他是在拼命自救,也对,说他在豪赌也没错,反正钱是真的流了出去。

我跟一位老加盟商微信聊了几句,他说,“这钱拿得心慌”,问为啥,他甩来一张资产负债表截图——资产负债率75%,后面还带着一串感叹号。公司公告里写得很明白,单个门店最多拿100万,总上限5000万,谁都知道这不是天降甘霖,更像是“续命针”。这种操作,其实也不新鲜,过去两年,零食行业圈子里,重资产直营变轻资产加盟,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2025年上半年,来伊份总门店数2979家,较去年同期少了近500家,加盟门店却逆势增长到1584家,占比过半;直营收入下滑两成,加盟门店收入反而飙涨78%。这种剧烈的结构变化,表面看是“轻装上阵”,其实背后暗流涌动。你很难说哪种模式更优,只能说,活下去才有资格谈理想。

“你们怎么还没死?”有投资人在电话会上抛出这种问题,语气里带着点调侃。管理层回应得很“务实”,说“结构调整导致的收入下滑是暂时的”。但谁都心知肚明,门店数没到万店,闭店潮却先到,所谓“万家灯火”,现在还只是PPT上的幻影。

2025年7月,来伊份和养馋记联手开出“社区零售4.0”首店,松江、浦东、闵行半个月内连开5家,听起来很燃,实地去看,门口冷冷清清,有店员在刷抖音,偶尔有顾客进来问一包卤蛋多少钱。两家公司还合资搞了个品牌管理公司,来伊份控股51%,郁瑞芬当董事长。看起来是强强联合,实际是抱团取暖。行业巨头们如三只松鼠、零食很忙早已卷出新高度,留给“中高端线下选手”的空间变得很窄。

员工持股计划也搞得很有仪式感,300万股,几乎半价卖给核心团队,6.91元/股,对比9月26日的收盘价12.94元,直接打了对折。刺激吗?当然刺激——但限制条件也苛刻。养馋记今年利润要到2800万,明年冲3500万,才能解锁股权。参与人数不超过5人,董事会高管统统不在列,精准激励,但也像“定向撒糖”,到底能不能激起团队狼性,没人敢打包票。

有同行私下吐槽,“这玩意就像电瓶车换新电池,能跑多远不知道,但总比推着走强。”确实,现金流紧张,6月底短借1.4亿,一年内要还的非流动负债2.1亿,账面上货币资金才3.7亿。经营活动净现金只有2239万,这样的底子,还敢砸钱搞扩张,勇气和压力成正比。

2025年初,来伊份和养馋记签了战略合作,后者有250多家门店,SKU堆到3000个,团购、代购、网红零食、年节礼盒一锅端,打法很杂,属于“什么火搞什么”。双方说模式互补,实际上是互补短板——来伊份有品牌,养馋记有渠道,拼的是谁能先摸到下一个风口。

我问上海某社区店老板,最近生意怎么样,对方只回了“还行”两个字。实际上一周流水只有5000元,人工房租加勉强不亏。原本2023年就要冲到万店,如今3000家都撑不住,表面上“调结构”,骨子里是“求活路”。

控股股东爱屋企管在9月24-26日集中竞价减持219万股,随后大宗交易减持334万股,总计553万股。官方说是“正常减持”,不会影响控制权。施永雷80%股权,郁瑞芬20%。但谁都明白,大股东减持,市场情绪多半跟着走低。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我翻了翻行业数据,2025年夏天,量贩零食赛道疯狂内卷,线上平台大杀四方,线下门店压力倍增,传统中高端定位越来越吃力。来伊份上半年新业务收入涨了8%,近19.4亿元,但因为门店结构调整,亏损5000万。开源节流、创新模式,听起来很美,实际落地,难度系数爆表。

有员工偷偷吐槽,“今年KPI都快变成魔鬼训练营了”,有门店经理说,“总部天天开会,指标越定越高,补贴到手却越来越慢”。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氛围,混乱中透着点小聪明,也无奈。

自问自答一波:这么大笔钱砸出去,能不能救得了加盟商?如果利润目标达不到,持股激励是不是白搭?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资本市场更不相信故事。有人在问,管理层到底在赌什么?是对行业复苏的信心,还是对内部改革的最后一搏?

换个角度,来伊份的品牌积累和夫妻档的创业故事,始终是一种底色。郁瑞芬和施永雷,二人三十年风雨、从嘉兴小作坊到上海零食龙头,情怀肯定有,但现实更骨感。门店关了再开、加盟商走了再招,周期轮回,行业洗牌,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我们还有机会”——这是郁瑞芬去年底的原话,如今看,更像自我安慰。

要说这场5000万“输血”是破釜沉舟也好,是无奈自救也罢,终究是一次豪赌。市场在变,玩家也在变,老品牌要想翻身,靠情怀没用,靠模式创新也不稳,最后拼的是现金流和生死意志。来伊份这一手,究竟是绝地反击,还是最后一搏?没人知道答案。

这故事还没讲完,9月的上海夜色下,零食店的灯亮着,里面有人刷着抖音,也有人结着小账。夫妻俩还在坚持,加盟商还在观望,行业还在卷。明年会不会有新故事?会不会有黑马杀出?没人敢打包票,悬念还在空气里飘着。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