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没买歼-10,非盯着阵风?——伊朗空军的‘错过’与新算盘”
你说,这个世界有时候是不是有点像狗血剧?
事儿还真就这么发生了。
9年前,2016年,伊朗一帮军头兴冲冲去了趟中国,本想着掏出支票大手一挥——来吧,100架歼-10C,咱们全都打包装备,气势拉满。
可没成想,满载而归的不是心仪的新战机,而仅仅是点茶叶加纪念章。
为啥呢?
总统一句话,全部泡汤——“阵风才是伊朗现代化的名片!”
你敢信?用“蓝瘦香菇”来形容这帮军官的失落,一点不过分。
先别着急下结论,到底是谁在主导伊朗这步棋?又为啥鲁哈尼看不上中国战机,非要飘洋过海憧憬法国货?后头这瓜,越嚼越有味,细品之下,可谓一锅乱炖的国际局。
咱们今天就顺着这根线,抽丝剥茧,瞧一瞧“歼-10订单被毙”的那些隐秘心事。
就拿伊朗前空军上尉阿塔·巴赫拉米最近那句爆料来说——“我们去中国带着支票本和作战需求来,结果只好带着茶叶和纪念章回去”。
这话听得不揪心吗?
你说,作为一个一直被制裁卡脖子的国家,拍着胸脯要组建八个全新飞行中队,直接替换掉那些快飞成文物的F-14,又能威慑到沙特的新台风,听起来多振奋。
画面感极强。
试想下,成都飞机厂跑道上,歼-10C新晋首飞,仰着脖子大机动爬升,人家代表团现场掌声雷动,仿佛一切都能从新装备开始逆袭。
可回国一看,总统那边泼冷水——不是我说,这一盆不是普通的冰水,那简直是德黑兰冬天的雪。
鲁哈尼的想法其实也不难理解。
他那会儿主打“机遇外交”,觉得与其再抱团东方,不如拉近距离西方国家。
阵风好歹是西欧的顶级货,买了它,也许能顺带突破点儿啥外交壁垒。
尤其那会经济民生一地鸡毛,伊朗老百姓可天天盼望解封进口可口可乐。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就爱给人下绊子。
事实证明,和西方打交道,远不像淘宝购物那么省心。
2017年3月,财政部小心翼翼跟法国人探了个底,还没咋热乎呢,谁料特朗普新一波制裁迎头砸下,阵风的交易梦瞬间成了肥皂泡。
后面的剧情就是,F-14还是得自己修、自己补、自己熬油续命,看着沙特一口气收了72架台风,新仇旧恨混一起,伊朗的心情真不好受。
总不能永远拿老古董跟人家玩高科技,那可玩不起,也丢不起这份脸。
这不,时间一晃,邻居又不消停——伊以矛盾从未断线,前阵子一波摩擦如同给伊朗上紧发条。
一开会,空气里都是“不能继续吃老本,要不然落后太多,可就危险了”的焦虑味,有点像大学生论文答辩时装满的厚厚焦虑。
于是,歼-10C又呼之欲出。
这次能不能成,谁也不敢打包票。
毕竟,风向不是说变就变。
再把镜头拉到现在,局势变得比饭店菜单还复杂。
停火才没两天,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就带队飞到了青岛,紧赶着参观了052D导弹驱逐舰,人家舰上挂着的红旗-9B防空导弹,直接让防长激动得直呼“amazing!”,不止雷达黑科技牛,还能在450公里外咬住F-35的尾巴,这玩意搁在伊朗,比什么金子都值钱。
偏偏偏残酷现实是,伊朗这次战争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美军钻地弹一炸,“福尔多”核基地报废速成课程上线,S-300雷达叫天天不应,直接黑屏一片,1.5万台离心机哭晕在厕所。
想想如果早几年能摆上这些防空装备,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也许是,也许不是——历史从不接受假设,遗憾却可以痛失心扉。
讲真,伊朗这回转而紧盯歼-10,不止是个采购单那么简单。
有些网友吐槽: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得着。
这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首当其冲的,是美国的脸色。
每当中国和伊朗军贸传出啥风吹草动,西方那帮人就坐不住,福克斯新闻分分钟cue北京“你敢真卖?破坏世界和平了解一下”。
一边喊着要“遏制中国”,一边还要卡死伊朗。
乍一看像在玩COSPLAY,实际上是双保险——你买不成中国的装备,他们高兴,你真买成了,也会想办法让你用不了。
而中国这边,愣是闲庭信步地回了一句“劝和促谈是正道”。
苍蝇不叮无缝蛋,你瞧瞧,这话多有内味。
中国自己也得考虑生意那点儿事啊。
毕竟45%的原油进口关乎中东,而沙特、阿联酋才是最大油罐子。
不但如此,中伊经济合作大单早谈下78%的资金都流到电厂基建和5G网络。
连德黑兰地铁飞奔的那批列车,都得靠中国造。
要说打仗卖装备,真没咱家工程队来得实在。
所以伊朗如果真想靠一百来架主力战机就一飞冲天,那是太理想化了点。
技术体系大升级哪是买个iPhone那么简单,不是你咬咬牙、刷刷卡、扛回家就能用。
搭建系统、整合雷达通信,还得一步一步爬楼梯。
没人能把超级战力打包快递送上门。
伊朗肯定也明白,自己的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扛。
伊朗不是没雄心,只是硬实力各方面总是被人肉眼可见地卡着脖子。
新装备买得起,维护升级资源未必够;电子战和网络体系里的合作,说白了也没法一拍脑门自己上。
巴赫拉米其实说得很明白——“九年前只是买个飞机壳子,现在咱们要的是一整套‘神经系统’。”
这话透着觉悟:不是换个机身就能解决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全面升级。
实际上,中国工程师牵头的“复眼工程”也给伊朗带来希望与现实的碰撞——听着牛逼,可用起来真心需要下大本钱和时间。
要说啥最难,其实不是武器怎么买、技术怎么堆,而是怎么说服内部各派团结一心。
毕竟,在这个地缘政治乱麻一般的时代,进步不是一天建成的。
打心底里丢不掉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但又不得不积攒时间和耐心搞自主。
其实这次歼-10转折,另一个明牌原因在于邻居的教训和刺激。
谁不想看看人家怎么爬上去的?
巴基斯坦就典型。
印巴冲突刚爆发,巴军果断上新,歼-10C一波奔袭,硬生生把印度三架阵风拉下马。
数据一出来,伊朗眼馋的不行。
人家用中国货狠狠刷了一波优越感。
反观自己,连老伙计都修修补补还在用,差距就在这里拉开。
议会这回也有了更大胃口。
听说这回采购清单写到了150架歼-10C,连带空警-500预警机,还有三组红旗-9BE防空系统。
价格嘛,棋盘上轻轻一推就是千亿级别。
够豪横,但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各方棋局。
美国一听风声又炸毛,到处鼓噪所谓的“威胁地区稳定”。
但说真的,谁又能决定“地区稳定”呢?
世界本来就是个处处站位的修罗场。
归根到底,伊朗这事儿看着像是“装备买卖”,实则局里还有外交、经济、内部政治各种狠角色拉扯。
表面上一纸订单,实际上玩的是认清大势、见风使舵的高难动作。
真想摘掉被制裁的枷锁,绝不是飞机多了几架就能翻身。
技术跃迁、队伍转型、体系升级、命运自主,每个环节都需要下狠功夫。
老话说“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伊朗其实啥都懂,只是很多时候没得选——不逞强不行,不升级就挨捶。
最尴尬的是,敌人不会等着你慢慢变强——以色列和周边对手分分钟盯场,在你举棋不定时,忽然一个回马枪就见血。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时间倒流回到2016年,伊朗真能坚持下决心,把百架歼-10C抱回家,这几年战略防守会不会更笃定点?
还是说命中注定该走这波弯路,等到今天,才对“自主”两个字咀嚼出更深的味道?
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但至少,经历了九年兜兜转转,伊朗上下应该更明白,靠别人给不了长久安全。
梦还要做,路还要走,只是要小心别陷入循环的“买买买”和“错过错过”。
不然,真就是“剧本杀”都写不过来的悔恨。
伙计们,你觉得伊朗如果当初就坚定选了歼-10,如今局势会不会更有底气?还是说,国际风云早就没那么简单,换了装备也难逆转?欢迎来聊聊,各抒己见,说不定你的看法就是下一个“热点预测”!
---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6-25《伊朗防长现身青岛》、公开资料整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