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帮俱乐部是不是有点太会演戏了?一会儿说引进外援花的钱包括天上掉馅饼,一会儿又在微博上发誓“我这是要稳稳保级”,结果转眼又“突击补强”,到底谁是真谁是假,还能不能看清?我昨天看完那场比赛,真心感觉这些队的管理像在玩“我是谁”的游戏,一会儿说“我们是职业队,我们很拼”,下一秒又“哎呀,这场外援还真没有用啊”。就是觉得挺搞笑的。反正这夏天的所有故事就像一场长长的闹剧,别说看得精彩,真是看得烦。
说实话,一想到中超那些“保级”队,家底薄得像排骨汤,那点引援的钱真的能补个底么?你看海牛、梅州客家、青岛海牛甚至长春亚泰,多少队靠盯着外援的身价拼一拼,结果就是几个人跑跑龙套,场面依旧看得我头大。有人说,这都是资本东风带来的假象,可你看这几队,能花的钱都拼命花,都想用金钱在赛场上争出点名堂,结果呢?钱花了,效果呢?都差点把自己刮成“降级热点”了。青岛海牛一开始免签了个兰克尔泽,结果人看全场脚下技术还算不赖,但整体组织没戏。梅州的奥马尔松,曾经荷甲主力,表现得还可以但全场期待跟挂在身上似的。而亚泰呢?明明说“没钱了”,转身又掏出好几百万去租个踢了几场就哑火的彭欣力。你就说,俱乐部到底是没钱还是永远在演戏?还一直信那一套“这是我们最强阵容”吗?不好意思,这阵容只能用“摆设”两个字。
谈到深圳新鹏城,真的是把我看得特别喜欢。花了170万欧引进韦斯利,一个外援打一场两个球,简直就是“走到哪爆发到哪”的节奏。队里最毒的就是那场跟青岛海牛的生死战,韦斯利信心满满,梅开二度,带着全队打了场硬仗,那场比赛让我觉得,这队不仅踢得有血性,管理层也知道该用钱办事。而且他们引援还挺实在的,国内的廖力生也不烂,老战士还算有点硬度,拼劲十足,至少看得出赚了。反观其他队,叫嚷着“想留在中超”“不花冤枉钱”,最后还不是变成“出了钱没有用”的笑话。
你说,青岛海牛那个兰克尔泽,身价最便宜中超都能叫上“免费”,但球场上的状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飘忽不定,好歹也踢了几场二球表现还算过得去。乌郎、张驰那点租借陈年老戏码,真的是供奉过了,最后说白了都是“看看就够了”,没啥惊喜。找个“低价”的人,能踢点场比赛算什么?就算是用廉价换来了“战术的变化”,那也只不过是“局部救火”。还是“能不能用得好”这个大问题。梅州那边,能引进的活儿可以说不多,奥马尔松虽说是荷甲核心,但在中超的表现就像个“话题制造者”,零零散散跑几场,就成了“没用的外援”。你说这个引援花的钱再多能有多出彩?还不如不花呢,至少还能保持点“清醒”。
唯一让我觉得还可以的,就是这帮队拼死拼活想留在中超,拼命补强外援,可结果呢?大多数变成了用钱堆出来的“纸老虎”。青岛海牛的引援虽然有点效果,还能带点希望,但也止步于此。梅州想靠一个荷兰老将撑场面,都快成为“目标人选”。亚泰那边,去年还说“能租借就不错”,结果租借了人就像摆设一样 entire坐冷板凳,队里真是宝贝满地,却没人敢用。你要说,这还真是“用钱都不一定买得到效果”的典型。赶紧说一句,你真以为靠重金签几个人就能逆转败局?别做梦了,这局还得看球队的管理和战术布置,是不是合理。
反正我就是觉得,看多了这样的操作,真的会觉得“中超”的名字更像是一场买买买的闹剧。那天我跟朋友聊天还说,“你说,这些队最后谁还敢信?反正我已经看够了。”真不知道下一次他们还能翻车到什么境地。就算你把自己扔进去几个亿,结果还是那个套路。是不是所有队都走到这一步,说到底也就剩个“看谁能多花点钱”的假象?是不是其实谁都知道,最靠得住的还是那些“稳稳当当”打硬仗而不是一味“砸钱”的队伍?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一次打出“巨资引援”的广告,大家还能买账?我真是看够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