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2025年7月12日,马来西亚云顶隧道贯通的轰鸣声,为一场持续八年的国际基建博弈画上阶段性句号,这条由中国交建承建的东海岸铁路,将马来半岛东西海岸的车程从7小时压缩至4小时。
然而回溯到2018年,这场堪称“世纪工程”的合作,却险些因政治博弈搁浅,不仅马来西亚新政府单方面暂停项目,并拒付361亿林吉特违约金,甚至还差一点落入日本手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云顶隧道
千亿工程意外停摆
2017年8月,东海岸铁路在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见证下正式动工,规划中这条铁路全长688公里,总投资约850亿人民币,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85%贷款,它不仅是中马最大经贸项目,更是泛亚铁路网的关键一环。
纳吉布
占马来西亚国土面积27%的东海岸三州,经济总量仅占全国13%,然而铁路建成后,将串联起关丹港与巴生港等深水港口,带动沿线440万民众的经贸往来,彻底让马来西亚东海岸焕发活力。
而中国交建董事长刘起涛承诺,项目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并为马来西亚培养3000名铁路专业人才。
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却因马来西亚的政治变天,惨遭搁浅。
2018年5月,马来92岁的马哈蒂尔重新执政后,新政府上任仅两个月就以“成本虚高”和“前政府合同不透明”为由,突然暂停东铁项目,此时工程已完成14%,2250名当地工人一夜之间被迫停工。
马哈蒂尔
更令人震惊的是马来西亚财政部的后续操作,在项目仅完成13%的情况下,竟要求中方退还已支付的50多亿人民币工程款,面对合同中白纸黑字约定的361亿林吉特违约金,马方援引“不可抗力”条款断然拒绝赔偿。
其实,马哈蒂尔的突然转向并非偶然。
亲日路线的幻灭
一直以来,马哈蒂尔就素有亲日倾向。
他在1983年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曾推动日资大量涌入马来西亚,面对东铁僵局,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东京。
2018年6月访日期间,马哈蒂尔高调赞赏新干线技术,公开暗示希望日本承接东铁项目,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面回应“愿加强基建合作”,却始终未做出实质承诺。
三个月里,马来西亚频频向日本递出橄榄枝,但日本外务省始终以“需严谨评估”搪塞。
毕竟在当时,日本也抱着重重顾虑,项目产权纠纷、天价违约金风险、触怒中国的政治成本都令其却步。
与此同时,停工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中国交建在马的混凝土厂、预制梁场每日闲置损耗超百万人民币,而当地失业工人已开始组织抗议。
为了平息民愤,马哈蒂尔公开宣称“不希望见到新型态的殖民主义出现,因为贫穷的国家无法与富裕的国家竞争”,甚至将中资项目比作“不平等条约”。
但现实是,马来西亚国债超过1万亿林吉特(约1.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80%,而东海岸铁路等中资项目被新政府视为加重债务负担的主因。
中马重新合作
2019年初,马哈蒂尔政府不得不回到谈判桌,经过八个月十余轮交锋,2019年4月12日,中马双方在北京签署补充协议,线路总长从688公里缩减至640公里,建造成本也从655亿林吉特(约1068亿人民币)大幅降至440亿(约719亿人民币)。
因为顾忌到当时的马来政府陷入了严重的财政赤字,我国将贷款周期从20年延长至30年,前7年宽限期仅需付息,使马方每年还贷压力减少3.4亿林吉。
2025年7月云顶隧道贯通时,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魏家祥感慨:
“这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中马合作智慧的结晶。”
回望八年波折,中方未坚持法律索赔,而是通过重新设计创造共赢空间,马方放弃撕毁合同,转为深度参与项目治理,这种“发展逻辑超越政治博弈”的模式,为国际基建合作提供了新范式。
现代基建博弈早已超越技术优劣之争,而是制度兼容性、风险共担机制、长期利益捆绑的综合较量。
东海岸铁路的故事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主义的政治操弄都将付出代价,唯有开放合作、灵活调整,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这条铁路不仅连通了马来半岛的地理鸿沟,更架起了中马两国跨越政治周期的信任桥梁。
信息来源:
新华网2025.07.12《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全部隧道贯通》
澎湃新闻2018.07.05《马来西亚突然暂停三个在建中企承建项目,专家:或为谈判策略》
中国交通新闻网2024.09.13《中国交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完成全线铺轨移交》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