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联邦军事委员会成员安德烈・古鲁廖夫近日公开表示,不排除对阿塞拜疆采取 “类似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
阿塞拜疆的地理位置在欧亚大陆具有特殊意义。其境内的巴库 - 第比利斯 - 杰伊汉输油管道,是里海能源绕开俄罗斯输送至欧洲的关键通道。2020 年纳卡冲突后,俄罗斯以维和名义在该地区部署近 2000 名士兵,暂时稳固了区域影响力。阿塞拜疆却在近两年加速向西靠拢:与美国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允许美军使用其军事基地;同欧盟达成天然气供应翻倍的长期协议;今年初还与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签署新的安全备忘录,引入无人机生产线。这些动作持续挤压俄罗斯在南高加索的传统势力空间。
阿塞拜疆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度常年维持在 60% 以上,里海沿岸的油井和巴库炼油厂是国家经济命脉。古鲁廖夫 “摧毁能源设施” 的言论并非空谈 —— 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曾精准打击乌克兰的炼油厂,导致其燃料供应锐减 70%。阿塞拜疆若彻底倒向西方,不仅会使俄罗斯失去每年约 40 亿美元的能源过境费,更可能让北约获得里海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威胁俄罗斯南部腹地安全。
俄罗斯对 “特别军事行动” 的定义始终保持弹性。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中,其以 “保护俄语族群” 为由采取行动;2022 年俄乌冲突则强调 “去军事化”“去纳粹化” 目标。此次针对阿塞拜疆,俄方可能援引的法律依据包括保护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族裔,或是维护维和部队的安全豁免权。这种 “预防性安全” 逻辑,实质是通过军事威慑阻止地缘利益进一步流失。
俄军当前在乌克兰战场部署了约 40 万兵力,占其总现役部队的 60% 以上。高加索军区可用兵力仅 5 万余人,且装备多为冷战时期的 T-72 坦克和 S-300 防空系统。若在阿塞拜疆开辟第二战场,需跨越达吉斯坦山脉运输重型装备,后勤补给线将延长至 800 公里以上,这对本就吃紧的俄军后勤构成严峻考验。
阿塞拜疆现役军队规模达 6.5 万人,装备有土耳其制 TB-2 无人机、以色列 “长钉” 反坦克导弹等先进武器。其依托高加索山脉构建的防御体系,在纳卡地区部署了 1200 余门火炮和近百套防空系统。总统阿利耶夫近期在议会明确表态,“任何外部军事干预都将遭到毁灭性反击”。
土耳其作为阿塞拜疆的核心盟友,已在其境内部署 2 个无人机中队,并承诺年内交付 S-400 防空系统。土军总参谋部曾模拟推演,一旦俄军介入,可在 72 小时内向高加索前线投送 5 万兵力。这种直接军事介入的可能性,让局势更添变数。
欧盟自 2022 年起将阿塞拜疆天然气进口量提升至 230 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消费总量的 12%。能源供应多元化的实现,使欧盟对俄制裁的顾虑大幅降低。北约近期在黑海和高加索地区同步开展 “敏捷作战部署” 演习,出动 30 架战机和 12 艘舰艇,形成对俄罗斯南部的战略牵制。
俄罗斯若陷入两线作战,需同时维持乌克兰前线的阵地战和高加索地区的山地作战,现有武器库存仅能满足单一战场需求。西方智库评估,美国可能借机向阿塞拜疆提供 ATACMS 导弹,重演乌克兰战场的远程打击模式。北约集体防御条款若被激活,波兰、罗马尼亚等国或直接派兵介入,使冲突升级为区域性战争。
双方目前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俄罗斯在达吉斯坦增派了 2 个摩托化步兵旅,阿塞拜疆则在纳卡边境集结了 3 万兵力。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边境摩擦和联合军演,但直接开战的门槛仍较高。
俄罗斯与阿塞拜疆的谈判可能围绕能源合作展开,俄方或提出以降低天然气过境费换取阿塞拜疆疏远西方,阿塞拜疆则可能要求俄罗斯减少维和部队规模。纳卡地区的控制权划分将是谈判的核心议题。
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格局存在重构风险,可能出现 “有限军事冲突 + 局部割据” 的局面。若俄罗斯失去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其在里海的能源利益将受损,国际地位也会进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