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乌克兰范围内炸响阵阵,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似乎源源不断!波兰和白俄罗斯边界局势也发生变化,300列中欧班列受阻,中欧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受到很大冲击?
刚刚过去的周末,俄罗斯又发起新一轮空袭,乌克兰方面一下子陷入了手忙脚乱的状态。9月20号那天,俄军动用了差不多580架无人机和40枚导弹,乌克兰虽然用防空系统和战斗机去拦截,但还是有不少导弹和无人机突破了防线,基辅、敖德萨、苏梅、哈尔科夫等至少九个州都遭遇了袭击。就在这个月7号,俄军曾经用超过800架无人机搞了一次大行动,没想到半个月不到,眼看又来这么一出,莫斯科的无人机库简直像永不枯竭一样,根本没看出要耗尽的迹象。
一两千美元的“纸片炸弹”居然能把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搞得疲惫不堪,这真是让人惊掉下巴。
九月的乌克兰天空完全变成了无人机的城池。20号当天,近580架俄军无人机像蝗虫似的铺天盖地飞来,夹杂着40枚导弹袭向基辅、敖德萨等九个州,防空警报从早到晚一直响个不停,乌军的高射炮和战斗机忙得不亦乐乎,结果还是让不少“漏网之鱼”在城市里爆炸了。这已经是半个多月里第二次大规模的突袭了,九月7号那次更是猛烈,超过800架无人机密密麻麻把天都遮住了,把泽连斯基政府弄得措手不及,光基辅就有20人受伤,政府大楼上层都着火了。
俄军这会儿的打法和2022年那阵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还舍得用价值600万美元的高端巡航导弹,现在天空中到处都是价值一两千美元的简易自杀式无人机,差价够大了,整整差了3000倍。不是真的俄国变穷了,而是他们把账算得清清楚楚——用导弹去打靶场既贵又浪费,现在转而用无人机搞“蜂群战术”,就算被拦下一半,剩下那点儿还足够瘫痪对方的基建。更牛的是,俄军还研制出不会被电子干扰的光纤无人机,就像牵着线的风筝一样,在离克拉马托尔斯克20公里外的公路上追着乌军的后勤车炸,前线士兵都得半夜里步行七八公里去阵地,装甲车根本不敢靠近前线。
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快被这种“低成本消耗战”给拖垮了。以前打下一枚导弹能损失几百万美元,现在拦截十架无人机也就几万块,但防空导弹的成本可没降。士兵们私底下都说,看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无人机群,脑袋都要炸了,有时候一天要拦截好几波,导致防空导弹的库存早就快用光了。而俄军的无人机生产线却在不停地赶工,这种“造得起、用得起”的战术优势,让乌克兰的防空屏障变得越来越脆弱。
300列火车卡在边境的铁丝网上不动了,场面真是让人担心。这种情况说明运输链已经严重受阻,可能牵扯到物流、人员甚至是货物的调动。要知道,这么多列火车同时滞留,影响可是挺大,可能会造成物资短缺或者交通瘫痪。边境线上的这个“卡点”得赶快想办法疏通,否则事情可能会越搞越糟。
就在乌克兰防空警报连续不断的时候,波兰和白俄罗斯边境的铁丝网突然变成了中欧贸易的“拦截者”。从9月12号开始,波兰为了配合俄白联合军演,公布关闭所有边境口岸,导致原本每天跑个不停的货运列车一下子全部停摆。到了19号,仅在马拉舍维奇口岸,就有超过300列中欧班列被困,装满电子产品、汽车零件的集装箱沿边境线排成长队,风吹日晒,等待时间快一周了。
成都的物流公司们都急得快要嘴角起泡了,从9月17号开始,所有对欧的货运都暂停了。你得知道,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和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只有9公里,那里可是中欧班列通往欧洲的门脸,全欧洲九成的班列都得经过这儿。眼下口岸一关,货柜既不能进欧盟,也不能退回中国。有人算过,要改走海运,不但运费会涨一倍,还得从15天的交货期拖到45天,客户催单催得连棉都快荒了,工厂里的货堆得山高,资金链都差点撕裂了。
波兰边境线上,4万名士兵持枪站岗,和被滞留的货运列车形成鲜明的对比。白俄罗斯外长一句实在的话:“波兰关着边境,首先坑的还是自己。”不过,波兰政府铁了心要等局势“绝对安全”才打算重开。北约忙着搞“东部哨兵”军事行动,而这边中国工厂老板们盯着边境地图不停叹气——原本以为中欧班列能避开海上风浪,没想到反倒陷在了陆地上的政治风暴里。西安铁路局一季度刚创出日均开行15列中欧班列的纪录,现在却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运输堵塞。
改道的困境确实成了难以回避的问题。
中欧贸易这会儿真是走到十字路口了,企业们开始琢磨起了替代的路子。有些想绕过去,走波罗的海三国,可那些小国的铁路运力根本扛不住这么多货;有人转头选择海运,上海到汉堡的集装箱运费已经涨了不少,还得面对船公司爆仓的局面。以前中欧班列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准时”,一旦突然停摆,许多欧洲客户都在催着找本地供应商替代,搞不好长久下去,客户都会跑光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边境封锁可能不是短暂的事。波兰明确表示,“局势不安全就不开门”,其实俄白举行的军演虽然结束了,但北约“钢铁捍卫者 - 25”演习又接了上来,三万多国军在波兰境内操练,边境的紧张氛围一点都没减轻。白俄罗斯那边也不闲着,俄白联合作战的苏-57战机还在波罗的海巡逻,这么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不知道要持续到啥时候。有物流圈的人私底下估计,就算月底还能部分放行,整个供应链恢复正常也得一两个月,真是捉襟见肘。
靠中欧班列谋生的企业如今最是难熬。西安国际港站刚刚投入大力气把货场扩容到年运输能力达7500万吨,但现在却面临货源不断流失的风险。有位做汽车配件生意的老板表示,他们供给德国汽车厂商的零件卡在边境,接到对方的警告,要是不按时交货,就得换上备用供应商。最初那场战火,从前线一路延伸到铁路沿线,再到工厂车间和贸易合同里头。就在俄军无人机还在乌克兰空中巡逻的时节,中欧的贸易决策者们突然意识到,炸弹落点居然会左右货柜的最终归处,这种看不见的战争影响,比爆炸声更令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