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上海银行十高管集体买入,A股银行股信心之战打响

发布日期:2025-08-05 07:01 点击次数:94

一边是股价连创新高,2025年年初到7月25日涨幅高达16.05%,一边却是7月7日往后,上海银行股价回调8.66%,这时间节点,谁都看得出来有点“较劲”的意味。

上海银行党委书记顾建忠这次买了10万股,耗资百万以上,紧接着行长施红敏、副行长俞敏华、副行长胡德斌等人陆续跟进,买入价格区间落在每股10.46元到10.7元之间,谁都看得出来他们“下场”的决心。

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营收135.97亿元,同比增长3.85%;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涨2.3%,总资产已经3.27万亿,不良率1.18%,这些数字摆出来,不算炸裂,但稳得很,市场却始终走在悬崖边上。

顾建忠的履历也挺有意思,2025年4月22日刚被宣布为党委书记,5月16日又被选董事长,还得等任职资格核准,这时候带头买入,怎么看都像是“新帅亮相”的牌面操作,既有情怀,也有策略。

市场情绪有点像过山车,2025年初到7月,银行股涨得飞起,但最近又集体回调,上海银行这波高管增持,选在下跌窗口,怎么看都带点“救市”意味。

这时候,信心和预期才是最稀缺的资源,投资者盯着高管的动作,试图从中读出点“未来走向”,市场其实比谁都敏感,任何一次集体增持,都是一场心理战。

也有人说,这波增持更像是一次“姿态”,管理层要告诉外界,我们对自家股票有信心,愿意用真金白银支持公司,尤其在股价回调的时候,动作越大,信号越清晰。

市场不是光靠信心就能撑起来的,2025年银行板块的估值依然低于过去十年均值,连续上涨后,阶段调整几乎是必然,资金逻辑能撑多久,谁也说不准。

有意思的是,增持计划不能落地的银行,理由都很一致——股价太高,无法按计划买入,这反倒凸显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也揭示了高管们在资本市场中的两难处境。

有的银行股东则趁股价回调加快增持,比如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国发集团早在2025年1月到6月就累计增持1.18亿股,甚至超额完成增持计划,资金进场的节奏,和股价波动几乎同步。

上述全部进程,实际上都在考验管理层的“时机感”和市场的“耐力”,每一次增持计划的推进和搁浅,背后都是一场关于信心、估值、政策和资金的博弈。

上海银行十位董监高这波集体出手,选在股价回调、市场观望气氛最浓的时候,未必是逆势而为,可能就是一种策略性表态,用实际行动稳住市场情绪。

往深里看,这也是银行股整体“再定价”的过程,过去一年多的强势上涨,靠的是资金驱动,现在需要基本面和业绩跟上,否则信心终究撑不住估值。

但高管和股东的动作,终究只能起到带节奏的作用,能不能扭转市场趋势,还得看接下来业绩、政策、资金哪头发力,市场永远不会等人。

银行板块的涨跌,成了资金、情绪和基本面的三重博弈,增持只是其中一环,上海银行这波集体加码,是信号,也是试探,更是一次现实版的“心理战”。

后续怎么走,谁也没法提前剧透,增持能否真正带来拐点,或者只是情绪的暂时修补,这场大戏还在继续,留给市场的悬念,远没到落幕的时候。

上海银行十高管集体买入,A股银行股信心之战打响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