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林徽因从不做家务?梁思成续弦一句话,撕开了女神的另一面

发布日期:2025-08-26 11:08 点击次数:72

林徽因从不做家务?梁思成续弦一句话,撕开了女神的另一面

一提起林徽因,咱们心里头那道白月光是不是立马就亮了?才情、美貌、家世,好像老天爷把好东西都往她一个人身上堆。可您知道吗?就在大伙儿把她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念叨得快包浆的时候,梁思成后来的妻子林洙,晚年却冷不丁地扔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说林徽因在家里压根儿就是个甩手掌柜,连家务活儿的边儿都不沾。

嘿,这话可真够劲儿!一下子就把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形象给拽到了柴米油盐的凡尘里。

林洙这个人,是在林徽因病逝后才走进梁思成生活的。她跟林徽因完全是两种模子刻出来的人。她会洗衣做饭,把梁思成晚年病弱的身体照顾得妥妥帖帖,是个典型的传统贤内助。

所以她看林徽因,眼光自然就带着一把“贤妻良母”的尺子。在她看来,一个女人,才华再高,事业再大,连个家都顾不好,那就算不上一位合格的太太。这想法,搁在那个年代,甚至今天,都有不少人点头认同。

可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男主外、女主内”去的。两家的长辈,林长民和梁启超,那都是当时顶尖的知识分子,他们撮合这门亲事,看中的是两个年轻人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林徽因从小跟着父亲在欧洲游历,眼界早就开了。她在英国被女建筑师安妮·科曼的风采所折服,立志要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盖出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个念头,就像一粒火种,在她心里烧了一辈子。

梁思成最初对建筑其实没那么大兴趣,他爱的是绘画。是林徽因,用她那股子炽热的劲头,把建筑世界的大门推开给他看,俩人这才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的感情,与其说是风花雪月,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棋逢对手,是灵魂深处的相互点燃。

后来俩人一块儿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那可不是去享福的。那时候的建筑系,牛气得很,压根儿就不收女学生,门上就差挂个“女士免进”的牌子了。

林徽因怎么办?她硬是挂在美术系的名下,天天跑去建筑系蹭课,愣是在一群男人堆里,凭着超强的天分和努力,成了课程助教。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们回国之后,根本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不是在书斋里喝咖啡,而是在穷乡僻壤的土路上颠簸。为了寻找和测绘那些被遗忘的古建筑,两个人带着一支小小的考察队,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您以为她就是画画图纸?那可就太小瞧她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找一座真正的唐代木构建筑,她和梁思成在山西的土路上颠簸。那时候她肺病已经很重了,硬是跟着队伍爬上了五台山,在荒烟蔓草里发现了佛光寺大殿。

那可是打破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无唐代木构”的铁证!您想想,一个病骨支离的女人,在荒山野岭里爬上爬下,忍着虱子的叮咬,跟民工一起啃干粮,那份执着,跟锅碗瓢盆比起来,哪个分量更重?

还有后来设计国徽的事儿。新中国成立,国徽的设计方案征集上来好几稿,大家都不满意。有人觉得要有龙,有人觉得要有玉璧,都透着一股子旧时代的味儿。

是林徽因带着清华的团队,力排众议,提出了以天安门为主体,配上五星、齿轮和麦稻穗的方案。这个方案,既有民族的象征,又有新时代的精神,最终被中央采纳。咱们今天看到的国徽,可以说,就凝聚着她最后的心血。

说句实在话,把全部精力都扑在这些开创性事业上的女人,你指望她还能像个传统主妇一样,精通烹饪、打理家务,那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抗战时期,他们一家在昆明李庄,生活艰苦到了极点。梁思成病倒,家里穷得叮当响。林徽因这个“从不做家务”的太太,一边咳着血,一边还要想办法给孩子补充营养,甚至学会了自己拿橘子皮做果酱,用醋和盐腌制“人造酱油”。这些细节,都记录在当时友人的书信里,做不了假。

她不是不会,而是她的时间和精力,有更重要的地方要去投入。在她心里,抢救一座濒临倒塌的古庙,比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意义要大得多。

所以,林洙的那句评价,没有错,但也不全对。她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到了一个她无法理解的林徽因。她看到的是一个在家庭角色上“缺席”的妻子,却没看到那个在民族文化事业上“在场”的先驱。

这就像让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去评价一个航天员为什么不好好在家锄地一样,标准完全错位了。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燃烧自己,照亮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天空。她留给我们的,是应县木塔的精确测绘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设计,是无数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真知灼见。

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是能够穿越时空,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

至于她会不会做家务,这个问题,或许在历史的长河里,真的没那么重要了。我们不能用凡尘的尺子,去丈量一个先行者的脚步。她早已把整个民族的建筑遗产,当成了自己更大的“家”,并为之奉献了一生。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