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提到传统武术,很多人就会怀疑:“能打吗?”或者觉得它是不是就剩一些花架子、套路了。
不过翻查史料,古时候散手的真本事,可都藏在那位武状元的战绩中,真实实力一点不假。
特别是那个被叫作“第一武状元”的猛人,他在散手比试里的爆发力和招数,不仅打破了“传武不可实战”的成见,还让人刮目相看。
也让大家明白,传统武术其实并不是没有未来,它那实战的血统,依旧在历史的光辉里熠熠生辉。
这篇文章的信息来自权威渠道【网易新闻】【搜狐网】(具体来源在文末备注),为了让内容更流畅,部分细节经过了一些润色,请大家理性阅读,仅供参考!
散打这项运动,说白了,是从传统武术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搏击项目。起初,它是以实战和格斗为核心,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规范,逐步形成了现代的比赛形式。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结合各种技击打法,融合拳法、腿法、摔法,最终打造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散打比赛。
散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散打,它的起源可是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的远古时代。
那会儿生产力低得不可开交,为了活命,人们就得用木棍、石块这些简单的家伙和凶猛的野兽拼命较量。
正是这种刻在生命基因里的刚需,推动着最早的格斗技能逐渐在岁月中扎下了根、开出了芽。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相搏”“技击”“拳勇”这些徒手打斗的技艺早就普及开了。
和上古时期的本能反抗不一样,这会儿的相搏不仅仅是简单的拳打脚踢,摔倒、抓取技巧都变得更加讲究和复杂了。
到了隋唐五代那会儿,手搏和角抵变得特别受重视,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在推崇这些运动,发展速度快得很,水平也稳步提升,甚至还搞出了固定的比赛来比拼。
到了明代,中国民间武术逐渐走向成熟,那时候的手搏多被称作“白打”或者“搏击”,还正式列入“十八般武艺”的行列,成了江湖人士都认可的重要本领。
当时民间“打擂台”的风潮挺厉害,比赛中会由“部署”担任裁判,还有明确規定:“不许暗算对手”。谁先从擂台上掉下来,谁就算输了。
清朝的时候,虽然皇权严令禁止民间练武,但武术依旧没有完全散去。喜欢习武的人们,靠着家族代代相传等偷偷摸摸的办法,把这门技艺小心翼翼地传承着。
到了民国刚开始的时候,压了很久的习武禁令终于被撤掉,拳术这东西一下子就变得火热起来了。
民国时期的散打圈里,要是提起最牛的人,肯定少不了这个名字——曹晏海。
第二个就是拼命三郎。
191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十五岁的曹晏海带着两个冻得硬邦邦的窝头,偷偷溜出了家门,打算去昆仑山学武艺。
那会儿的曹晏海,心里全是说书人嘴里念叨的“昆仑仙师”。
他听村里老人说,昆仑山上的高手能“一步跨三丈,一拳裂青石”,于是就坚信只有去哪儿,才能学到真正的本事。
曹晏海最终也没找到昆仑山,不再执着于那传说中的“一步跨三丈”的轻功,而是一头钻进沧州白衣庙,跟着连阔和尚学起了拳法。
连阔和尚可是少林派的顶尖高手,教拳的时候从不搞空话,每天一大早就把弟子们叫到院子里,先站一个小时的马步,然后对着沙袋练挥拳。
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曹晏海的武艺进步得飞快。
甚至有和尚还开玩笑说:“这小子跑起来,脚都不沾地,简直像‘草上飞’一样!”这个绰号也跟着他一路闯荡南北。
时间一晃,到了1928年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刚刚成立没多久。那天,曹晏海背着简朴的行李,站在馆门口,心里既有点紧张,又满是激动。
走了没多远,就被通臂拳和苗刀的郭长生先生相中。
曹晏海一听就打算拜师,不过郭长生比他大不了几岁,他笑着摆摆手说:“按辈分,咱们就算是兄弟;论武功,我愿意教你。”
就这么着,郭长生教拳的时候,曹晏海站在最前面,练到一招一式,都特别用心。
那会儿的曹晏海也许没想到,几年之后他会在杭州的擂台上一下子闯出名头。
第三节,武状元
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曹晏海的散打水平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正赶上这个时候,杭州要搞国术擂台赛的消息传出,郭长生看到曹晏海实力已经到家,就建议他去参加。
这次国术游艺大会简直就是“群英聚会”,而曹晏海第一场对阵的对手,正是那位名气挺大的刘高升。
作为上海永安先施公司的总镖头,刘高升个子高大,体格结实,不光掌握金钟罩、铁布衫这些硬功夫,还会点穴,他那“铜头铁臂镇江南”的绰号,在江湖上可是人人知道。
就算对手如此厉害,曹晏海也一点也不畏惧。两人被分到同一组的消息一传开,立刻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
比赛一开始,刘高升就迅速出手,一掌直击曹晏海。
曹晏海忽然感觉半边身子麻木,加上几乎坚持不住,但他硬是咬紧牙关,装出一副淡定模样,反倒让刘高升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底牌。
就在这短短的片刻里,曹晏海趁机调动了一下自身的气息,很快把局势稳了下来。
他明白刘高升的硬功了得,于是果断施展了“激步勾子”,踢向刘高升的左腿,不过脚似乎踢在了坚硬的石柱上,反倒自己震得一阵发麻。
他立即换了招式,不再硬拼,改用灵巧的步伐和迅猛的腿法攻击对方的下三路,慢慢地扳回了被动的局势。
到第二回合时,刘高升转入防守状态,曹晏海趁机用快腿连续击打他的胸口,可刘高升靠着扎实的内功顶住了,没有倒下。
危急关头,曹晏海伸出右臂夹住刘高升的脖子,右腿插进他裆内,两人僵持不下,台下的观众都为他捏把汗。
眼见刘高升被逼到擂台边缘,曹晏海准备寻机突破时,恰巧听到李景林一句“把它抹下去”的双关话,顿时灵光一闪。
他故意引导刘高升由守转攻,当对方一时出手留下空隙时,他动作轻快如雷,迅速将刘高升击得飞出两丈远。
到头来,曹晏海顺利赢得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比拼。
接下来决赛时,竟然出现了不正当的手段,为了让教授班把持名次,他不得不“主动倒地”,最后只拿到第四名。
幸好人心向善,不久上海举行了全国擂台赛,曹晏海下定决心要为自己讨回来,最终夺冠,坐稳了“武状元”的宝座。
结尾
咱们再回头看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出现的武状元,虽然他 们可能已经不再经历刀光剑影的激烈战斗,但那份“应变而行”的聪明头脑,一直都没变。
如今的拳台护具比以前厚了不少,规矩也变得更讲究细致了。
旧时的擂台早已散场,不过那些传统武术的实战传说,正随着新时代不断被续写。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