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泪目!东江纵队情报员登湛江舰,一句“给香港人撑足胆”刷屏全网

发布日期:2025-07-17 14:21 点击次数:150

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几十年前我们的军舰还是从渔民那里借来的小木船!”

7月5日,解放军海军湛江舰停靠香港访问的时候,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这两位老人是谁呢?

和湛江舰之间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历史”会发出声音

这天解放军海军湛江舰停靠香港,万人空巷的人潮中,出现了两位加起来超过180岁的白发老人。

他们是林珍和罗竞辉,两人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舰体冰冷的钢板,当林珍奶奶的手贴上那厚重钢板,话未出口眼泪先涌了上来。

人们忽然意识到,眼前这艘万吨巨舰,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它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强大的无声见证。

她声音哽咽,反复说这艘船能“壮香港人的胆”,那神情仿佛在抚摸一个能保护自家孩子的巨人。

罗竞辉爷爷则像个发现了新奇玩具的孩子,在甲板上这里敲敲,那里摸摸,咧着嘴笑:“这么厚的钢板,肯定能挡子弹!”

这一幕没有宏大的旁白,却比任何史诗都更有冲击力,无数香港市民隔着屏幕瞬间被击中,跟着一起掉眼泪。

人们忽然意识到眼前这艘万吨巨舰,不仅仅是钢铁和武器的组合体,它是一段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征途的终点,也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强大的无声宣言。

这两位老人,到底是谁?

他们是香港抗战史上,几乎被遗忘的传奇,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老兵。

林珍奶奶十几岁时就是一名地下交通员,她把情报藏在发髻里,一次次从日军的刺刀下穿行,最危险的时候,刺刀的冰冷已经顶住了她的脖子,但她一步未退!

罗竞辉爷爷当年也是游击队员,手里拿的是最简陋的“老套筒”,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山林里和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捉迷藏。

他们回忆起那个年代,没有医疗用品,就从老乡家里借来被单,撕成布条当绷带没有消毒水就用盐水冲洗血肉模糊的伤口。

他们说那时他们也有“军舰”,是一艘艘向渔民借来的、四处漏风的小木船。

他们就坐着这种小船,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躲避日军巡逻艇的追杀,运送物资和人员。

有一次一个年仅十五岁的战友,就在这样的小船上,牺牲在了敌人的炮火里。

“那时候我们有什么?加步枪而已。”罗爷爷说,“但我们就是凭着一股气,把敌人赶了出去。”

从漏水的小木船到眼前的万吨巨舰,这个对比太过鲜明,以至于两位老人觉得像做梦一样。

他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东西,终于以一种无比坚实、强大、无可辩驳的姿态出现在了眼前。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用命换来的结果。

武器再好没骨头的人拿不住

在军舰的会议室里,一群稚气未脱的00后水兵,把两位老人围在中间,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

当老人们唱起那首尘封已久的《东江纵队之歌》,在场的年轻水兵们,竟也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

那旋律里有一种力量能穿越时空,连接两代军人的灵魂!

一个新兵好奇地问:“爷爷奶奶,现在我们的武器这么厉害,科技这么发达,还需要像你们当年那样‘不怕死’吗?”

这个问题很实在也很天真,罗竞辉爷爷听完大手一挥,中气十足地回答:“傻小子!武器再好,没有硬骨头,你怎么守得住国门?”

他指了指脚下的甲板,又指了指年轻水兵们的胸膛:

“你们现在开着这么好的军舰保家卫国,和我们当年扛着破枪打仗,道理是一样的!骨头不硬,再好的船,也只是个漂在海上的铁壳子!”

这番话像一颗子弹,瞬间打进了年轻水兵们的心里。

网络上无数网友为这句“硬骨头”论而喝彩,因为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说透了军队和国防的本质,精神永远是驾驭物质的核心。

这堂在战舰上开设的特殊“历史课”,让年轻的士兵们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他们之前对历史的理解,或许更多来自书本和影像,但今天历史就活生生地坐在他们面前,带着枪伤留下的疤痕,和岁月刻下的皱纹。

一个年轻的水兵紧紧握住林珍奶奶的手眼神无比坚定,郑重地承诺:“奶奶,您放心!当年你们守着香港,现在换我们守着这片海!”

这句话让林珍奶奶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参观即将结束,两位老人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眼神里满是欣慰、信任与期盼。

从战火中的小木船,到和平年代的钢铁巨舰,装备变了,环境变了,对手也变了。

但似乎有什么东西刻在两代军人的骨子里,始终没有变过,那是一种血性,一种信仰,一种“寸土不让”的执拗。

年轻人千万别忘本

临别时林珍奶奶拉着一位年轻军官的手,再三叮嘱,最后化为一句分量极重的话:“年轻人啊,可别忘本!”

这句话从一位亲手触摸过民族伤疤,又亲眼见证国家强大的百岁老人嘴里说出来,重若千钧。

它提醒着所有人,今天香港的繁荣与安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一点点铺就的。

这趟登舰之旅让“湛江舰”这个名字,在香港市民心中有了全新的意义。

它不再是一堆冰冷的钢铁,而是为香港“撑腰”的底气,是祖国伸出的坚实臂膀,是和平背后那堵会移动的城墙。

它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最后老人塞给年轻战士一块用红布包着的弹壳,那是1944年战友牺牲时攥在手里的遗物。

而战士们回赠的,是一枚刻着"湛江舰"字样的纪念章。

当老弹壳与新徽章在阳光下碰撞出金属的轻响,你觉得这声脆响里,藏着中国怎样的未来?

信源:抖音--2025年7月6日--新华网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