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美团商家诱导未成年人刷单?家长曝拿孩子“做数据”,市监局介入

发布日期:2025-07-29 05:38 点击次数:103

美团商家诱导未成年人刷单?家长曝拿孩子“做数据”,市监局介入

免费的东西,原来才是最贵的。

这句话,近日在江苏南通,就得到了一个无比讽刺的验证。

一位母亲在网上发帖,讲述了自己未成年女儿的离奇遭遇,瞬间引爆了网络。

帖子里,她愤怒地控诉,一家花店打着“扫码送礼物”的幌子,竟拿着她女儿的手机,堂而皇之地完成了两笔总计121元的“虚假交易”。

先下单,再退款。

一套操作行云流水,目的只有一个:刷单。

事情曝光后,南通市监局火速介入调查。

一场围绕“数据”与“底线”的风暴,就此展开。

整件事,要从7月13日那个平平无奇的下午说起。

江苏南通的永旺梦乐城商场里,人来人往。

王女士(化名)的女儿和同学,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孩,正结伴闲逛。

一个地推人员拦住了她们。

他手里拿着一沓印着广告的小扇子,脸上堆着热情的笑。

“小朋友,扫个码,免费送你们一把扇子。”

这种街头推广,司空见惯。

两个女孩本不想要,但架不住对方过分的热情。

用王女士的话说,就是“孩子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

善良,有时竟成了被利用的弱点。

扫码之后,地推人员顺势说:“我帮你们操作一下。”

女孩没多想,就把手机递了过去。

接下来的一幕,让事后复盘的王女士心惊肉跳。

地推人员手指翻飞,在女孩的手机上迅速打开美团,下单,支付。

微信账单记录下了这诡异的两笔扣款:一笔52元,来自一家花店;另一笔69元,来自一家电脑维修店。

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店铺,以外卖的形式,完成了“消费”。

而就在订单完成后的三分钟内,两笔与订单等额的款项,又原路返还到了账户里。

地推人员把手机还给女孩,将那把廉价的广告扇塞到她们手中,任务完成,转身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女孩们拿着那把毫无用处的扇子,据说在路上就随手扔掉了。

她们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成了别人“做数据”的工具。

直到一周后,7月20日,王女士在查看账单时,才发现了这笔离奇的“一进一出”。

她质问商家,对方起初还百般辩解。

但在电话里,或许是以为没有记录,对方最终还是吐了实情,承认需要“做做数据”。

王女士彻底怒了。

她把整个过程、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全部公之于众。

“孩子的单纯,不应该被这样利用!”

商家的回应,更是把这件事推向了高潮。

涉事花店的负责人面对媒体,否认这是“刷单”。

她说,这是美团官方组织的“小袋鼠”推广活动。

理由冠冕堂皇:现在外卖平台竞争太激烈了,受饿了么、京东外卖大战影响,店里每天有10单的推广量,完不成不行。

她还强调,整个过程是在小朋友“同意”的情况下完成的,没有强迫,而且一分钱没收,最后还送了扇子。

这番解释,听起来滴水不漏,却又处处是漏洞。

一个未成年人的“同意”,在法律上有多大的效力?

一个被热情攻势裹挟、半推半就的“同意”,真的能算作“自愿”吗?

至于“一分钱没收”,这恰恰是刷单行为最典型的特征:通过虚假的资金流转,伪造真实的交易记录。

钱,确实没少。

但孩子的个人信息、消费行为数据,却被商家堂而皇之地窃取,变成了他们店铺排名上那个虚假繁荣的数字。

其实,古人早就把这种事看透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过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柝而还其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卖珍珠,他用名贵的木兰木做了个盒子,用香料熏得喷香,还用珠宝美玉和翡翠来装饰。结果一个郑国人看到了,非常喜欢这个盒子,于是出钱买下了盒子,却把里面真正的珍珠还给了楚国人。

“买柝还珠”,通常用来讽刺那些舍本逐末、没有眼光的人。

但用在今天这件事上,却有了全新的、更加讽刺的解读。

那把廉价的、印满广告的扇子,就是那个装饰精美的“木兰之柜”。

而商家真正想要的、那颗被退回来的“珍珠”,就是那笔伪造出来的交易数据。

与古时候的郑人不同,今天的孩子,连选择“要不要珍珠”的权利都没有。

她们被地推人员连哄带骗,糊里糊涂地参与了一场“还珠”的戏码,自己却成了商家数据报表上一个冰冷的“+1”。

商家不图你的钱,他们图的是比钱更宝贵的东西——流量与排名。

这套把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水线。

第一,诱饵,就是那个“木兰之柜”。

“扫码送礼”,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获客方式。

它利用的是人性中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及社交压力下“不好意思拒绝”的薄脸皮,一把扇子,一个气球,一个手机支架,成本极低,但诱惑力十足。

第二,猎物,就是那些“郑人”。

为什么专挑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下手?

因为他们是“信息孤岛”,他们对“刷单”、“数据价值”、“隐私安全”这些概念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的防范意识最薄弱,也最容易被“热情”所攻陷。

在商家眼里,他们是最好操控、风险最低的“数据燃料”。

第三,目的,就是“还其珠”。

商家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卖出那件商品,而是通过虚构的交易,完成平台下达的KPI,提升店铺的曝光率和搜索排名。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数据就是信誉,流量就是生命线。

至于这信誉和流量是真是假,似乎没那么重要。

第四,挡箭牌,就是“美团活动”。

当事情败露,一句“这是平台组织的活动”,就能瞬间将责任甩出去大半。

这套说辞,既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看似合理的解释,又能将水搅浑,让平台也卷入其中,从而为自己争取周旋的空间。

当地市场监管局的回应,斩钉截铁:

“此行为肯定不被允许。”

一句话,给这件事定了性。

无论商家如何巧舌如簧,如何用“平台活动”来粉饰,其诱导未成年的行为,其伪造交易的事实,都踩踏了法律和商业伦理的红线。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就明确指出,组织“刷单水军”虚构网店交易额,误导消费者,是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可为什么在三令五申之下,这种乱象依旧屡禁不止?

或许,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述管仲的那句话,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意思是,粮仓充实了,人们才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了,人们才懂得荣辱。

这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讲的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空前丰裕的时代,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诡异的逆反现象。

为了让数据的“仓廪”更充实,为了让流量的“衣食”更丰足,一些人,一些商家,主动抛弃了“礼节”与“荣辱”。

他们不再以诚信为本,而是以数据为本。

不再追求货真价实的交易,而是追求虚假繁荣的排名。

当一个社会的商业逻辑,变成了不择手段地攫取流量,那么每一个人,尤其是最脆弱的那些人,都可能成为被“刷”掉的代价。

今天,是一个女孩被操作手机,完成了一笔她不知道的交易。

明天,可能就是一个老人,被骗取了个人信息,陷入更大的圈套。

当数据取代了诚信,当流量压倒了荣辱,我们收获的,只会是一个虚假繁荣的空壳。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