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2日晚,咱们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出了紧急提醒,提醒所有在马里的中国公民得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从事矿业的朋友们,得马上停工,撤离现场,还得把情况及时汇报上去。
这可不只是普通的安全提示,简直就是一次明确的撤离号角,告诉大家必须赶紧撤掉,不打了,赶忙走人。
曾经在咱们国内的讨论里,马里算是个边缘人物,但眼下它可是直接对咱们的利益构成威胁了,别小瞧这变化。
让人感觉挺吓人的事儿就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里边,已经有两个陷入这个局面了,那这会儿中国军队到底要不要张开手脚出几招?
驻马使馆发布通知
在非洲的内陆地区,马里共和国的首都巴马科,徐先生整晚开着灯,把手机紧紧握在手心里,望着窗外那黑漆漆的夜色,久久难以入眠。这位在矿业企业干活的中国公民,已经好几天没敢闭眼休息了。
8月2日,马里的某个地方又遭到武装分子的包围,十几条工地线路都被占据了。面对这些肆意嚣张的武装分子,大家都感到挺无奈的,真是没辙啊。
这一切阴影开始于今年五月中旬,十多名武装分子突然冲进了徐先生所在附近的矿区,结果一些中国公民居然是在睡梦中就被绑走了,赎金高达三百万美元,每人都得这么多。
接下来三个月,马里首都之外的地段不断发生针对外国公司的绑架事件,虽然袭击对象不只限定于某个国家,但明显中国公民成了主要目标,成了他们“猎物”般的存在。
专家们说,自2021年马里出乱子搞政变以来,这国家局面一直维持着动荡状态,年初还正式退出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经济快要崩盘了,这也成了各种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推手。
更让人揪心的是,极端组织JNIM的势头逐步壮大,今年年底军事行动突然变得更加激烈,甚至在年头就开始把矛头指向了中资的项目。他们从北面逐步南移,专门盯上矿区、工地这些偏远的地带,进行打击。
因为武装恐怖事件接连发生,8月2日晚,驻马使馆再次提醒在马里的中国公民要格外注意安全,建议大家加强防范措施。与此同时,那些矿产企业和相关人员也赶紧停工,撤离马里,并将情况报备给有关部门。
法国被迫撤离
其实,马里早就不是第一次乱成那样了,自从上世纪60年代实现独立以后,几乎没经历过真正的稳定,政变啊、叛乱啊、部族武装还得加上极端主义,基本上没有断过。这次的情况嘛,明显比以前更糟糕得多。
过去十多年来,法国这个前殖民宗主国一直在马里保持着挺长时间的军事部署,他们跑去搞反恐,想靠这个稳住局势。可是没想到,不但投入了不少钱,人员也付出了代价,结果呢,似乎一无所获,收获的还挺悲惨。
2013年年头,法国国防部官网上公布,他们已经把1800名军人安排在马里,法军的战机还会持续对那些极端势力的营地进行轰炸,从一开始就对这些武装力量进行密切监视,目的就是防止他们闹事。
结果,法军不仅没有把局势控制住,反倒是越陷越深,伤亡人数也是不断上涨,军费开销像水一样哗哗流,国内的民怨也是越来越大。没办法啊,法国只得宣布撤军,作罢了。
马里的局势一直那么乱哄哄,搞得法国也挺为难的,最终在2021年7月,马克龙总统一咬牙,宣布要从马里撤军,打算在2023年前把所有法军都给撤走。
虽然那会儿法国防长嘴上说,不会放弃马里,但他们撤军的动作,让人不禁联想到美国从阿富汗撤退的那阵子。
请俄罗斯进来
法国一走马里的政府就心里打鼓,立马转头拜托俄罗斯帮忙,没想到俄罗斯的瓦格纳雇佣兵嘎嘎快地把空缺补上了。
瓦格纳的雇佣兵气势汹汹地开进马里北部,咣当一下就宣称要凭借“俄式铁拳”搞定这事儿。这帮人确实挺凶的,可马里的那些武装分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到2024年7月,马里北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伏击战,马里的武装力量直接给瓦格纳雇佣兵来了个狠的“下马威”。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这个武装组织打得非常精准,设了个圈套,结果让瓦格纳和马里政府军死伤惨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
现场的照片让人看着心里发毛,烧得烂掉的装甲车、散落一地的弹壳,还有那些再也不能回家的雇佣兵们,场面真是触目惊心啊。
这事儿就是“硬刚硬”的后果。这次伏击不仅打击了马里政府的士气,也让外头的人看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瓦格纳也守不住马里哦。
就算是法国和俄罗斯这样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搞不定的场面,这说明啊,问题可不是什么简单用枪炮砸一砸就能解决的。这事儿呢,挺复杂,背后涉及到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历史遗留的矛盾、民族间的冲突以及资源的争夺啥的,一堆因素交织在一块儿,不能只靠几把枪就能搞定。
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话来说,这其实就是全球化和殖民时期留下的“魔法阵”,也就是说,实际上就是那些历史遗留的“烂摊子”太多,现在正好到了清账还债的时刻。
当年法国在这里推行殖民统治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民族仇恨的根源。如今他们又打算用军事手段试图重新控制,这不就是往火上浇油嘛?
俄罗斯觉得自己能搞定,主要是因为没有那份沉重的殖民包袱。但实际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老百姓完全分不清你到底是法国军队还是俄罗斯雇佣兵,在他们眼中,这些都差不多,都是入侵者,上边这点儿,谁都一样。
再说了,除了那些恐怖分子之外,还有更棘手的力量在慢慢滋长。像“伊斯兰和穆斯林支援团”这些极端组织,近些年逐渐在马里东北部插足,其目标也由最初的政府军扩展到外国公司和各种基础设施。
更糟的事情是,马里的政府和图阿雷格族的地方武装之间老怨不断,之前达成的和平协议基本上没啥实际作用。去年8月,两边在北部的基达尔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那个地方正好是咱们中国锂矿项目的核心区域之一,所以许多矿产公司和中国公民就这么无辜挨了冤枉。
中国是否还要谨慎观望
在国际事务上,中国一直坚持“不干涉、不驻军、不插手内政”的原则,可是眼下,马里的行动似乎在冲击着中国这套立场。
中国在马里的投资从黄金到锂矿,已经深入到当地的经济体系中,不管是投资者、承包商,还是设备和技术,都占据了相当的份额。特别是锂矿,在新能源发展的大环境下,地位可想而知,有多重要,谁都清楚。
如今,马里政府对北部的掌控变得越来越捉襟肘,若是放任不管,矿产企业被一锅端也就只是时间的事儿了。这就引出个怎么摆的问题:咱们中国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充当“局外人”的角色呢?
要是撤销行动就停在撤离阶段,没有啥后续保护措施的话,咱们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布局,可就真是要崩盘了。紧接着,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情况——原本那些还在观望、稍作谨慎的底线,现在还算安全的边界,也被一点点拆掉了。
要说到出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出兵、军事介入啥的,但实际上,中国没必要非得冲进马里开战才能表达立场。咱们中国的办法,是在不破坏不干涉原则的基础上,保护好自己在海外的利益。这不光是姿态,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到这会儿,有人就想起2011年利比亚撤侨那会儿,中国采取的可不是简单的措施,而是靠着“科技预判、外交破壁、战略耐心”这三招,巧妙地保护了海外的同胞们。
2015年也门撤侨的时候,中国派出了军舰抵达亚丁湾,重点并不在于炫耀武力,而是让外界明白咱们有能力保护海外的同胞们。
为了确保中资在马里的安全,咱们可以考虑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别搞长驻部队,而是安排临时的安全力量,保障在那里的人员以及重点资产的安全通畅。这种有限度的介入方式,不仅能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还能起到切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