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场战争,除了战场上的硝烟,还有人在远方悄悄受益?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的一次全球顶级经济会议上,这样的事实被意外提了出来,让现场很多人陷入短暂的沉默。台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她说,俄乌战争不仅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还为欧洲带来了一笔特殊的“经济红利”。
杰克逊霍尔年会的分量不言而喻。自1978年由美国堪萨斯城联储创办以来,每年八月底,来自世界各地的央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层、经济学顶尖学者都会聚集在大提顿国家公园旁,几天的闭门讨论往往会释放让全球资本市场风声鹤唳的信号。比如2010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在这里暗示第二轮量化宽松(QE2),第二天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便剧烈波动。今年,原本大家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的利率路径,但拉加德的这番意外之语,让会场的气氛出现了另一种火花。
她谈到,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迎来了以百万计的乌克兰难民。传统印象中,难民意味着财政负担和社会压力,但这一次不一样。乌克兰的年轻人普遍受过良好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战前就超过80%,甚至高于大部分欧盟国家。也就是说,这些人不仅能从事体力工作,还能直接进入IT、工程、医疗等对技能要求很高的行业。
更关键的是,欧盟在危机爆发不到一个月时,史无前例地启动了《临时保护指令》。这条沉睡了二十多年的法律,第一次赋予难民最长三年的合法居留权,还能直接就业、享受医疗与教育服务。放在以前,难民想要融入社会,需要漫长的审批和等待,如今这些人可以迅速走进工厂、医院、公司。
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几个原本缺人缺到头疼的国家立刻感受到了变化。德国长期面对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医疗和护理业常年缺口巨大。德国联邦就业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23年,进入医疗和护理领域的乌克兰难民人数就比上一年多了六成以上,这直接缓解了急需人手的窘境。而整体上,德国GDP因为这些外国劳动力的加入,比原本的增长水平高出了大约6%。
不仅德国,西班牙、波兰等国的工业生产线、服务业岗位也被迅速补满。很多餐馆老板发现,今年找服务生比往年容易得多,一些地方政府也能推动因人手不足而停摆的建设项目重新启动。短期来看,这种变化甚至让部分经济学家感到惊喜——仿佛欧洲在不经意间获得了一次结构性缓冲。
但那番话也像一盆冷水,泼在一些乌克兰人和关注欧洲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心上。因为数据的另一面,是乌克兰国内年轻劳动力的流失——这是影响深远的伤口。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年轻人离开,留下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者是无法离开的群体。乌克兰国内一些大学的校园在战火和人口外流的双重打击下,已经空旷得让人心酸,有的农田荒芜,有的科研项目因无人接手而中止。
这就是所谓“经济红利”的另一面。表面上看,欧洲获得了劳动力和新鲜的经济活力,但实际上,乌克兰却用人口和未来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在柏林工厂流水线上埋头调试机械的乌克兰技师,他的家可能还在基辅的废墟旁;一位在慕尼黑养老院里工作的乌克兰护士,她的父母也许正在战火边境的地下室躲避轰炸。
一些专家在会议上提醒,不能只把难民视为劳动力资源。世界银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虽然证明了乌克兰劳动力与欧洲市场的高度契合,但这种契合若长期持续,可能意味着乌克兰未来会陷入“年轻人空心化”的风险。人口结构被掏空,不仅会影响经济,还会改变国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承。
拉加德的发言没有过多渲染情绪,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个经济现实。但听的人,不管是政客还是银行家,都清楚这背后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经济学公式上几个百分比的变化,还牵扯到战争、人道、政治和国际关系交织成的多重矛盾。
有投入的人看到了产出,有受益的人也许转过头就避开了代价。而乌克兰人自己,或许只能一边在异国努力谋生,一边想着何时能回去重建自己的家。
经济的数据会在报表上漂亮地爬升,但地图上的空白和故事里的离散,却不容易被填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