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两个加起来覆盖近20亿人口的经济体,坐在一起讨论未来五十年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连续19年稳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一边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桌上摆着的不仅是8000亿美元的年贸易账本,更有全球经济15%的增长动力。但就在这样的合作基础上,欧盟那边却一会儿喊着要“去风险”,一会儿又琢磨着给中国电动车加税,这到底是唱的哪出?最近这场峰会,中方算是把话摊开了说,就看欧盟怎么选了。
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试图借此保护本土产业(资料图)
一、五十年交情,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说起来,中欧这交情也有五十年了。从一开始那24亿美元的贸易额,到现在的8000亿美元,这增长可不是一点点。双方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这些领域,手拉手搞了3000多个项目,给全球经济添了不少力。有人说,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这话确实不假,毕竟这么大的市场体量,合作起来的能量可不一般。
但最近欧盟这边的动静,实在让人有点看不懂。嘴上说着“相信能合作”,转头就给化工产品搞反倾销调查,还计划给中国电动车征最高35.3%的税。这种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在中美之间拿不定主意。想跟中国做生意赚钱,又怕得罪美国,结果把自己弄得左右为难。
二、中方把话挑明了,就这几个意思
(一)互相尊重是底线,别总拿意识形态说事儿
中方在会上说得很清楚,中欧之间没什么地缘政治冲突,更谈不上根本利益对立,别总把我们当成“制度对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子,中国有中国的民主方式,欧盟有欧盟的治理模式,大家互相学习借鉴挺好,没必要把这些差异当成对抗的理由。总拿“人权”“民主”说事儿,其实就是想给合作添堵,这可不行。
(二)要合作就好好合作,有分歧就坐下来谈
针对欧盟担心的“产能过剩”“补贴”这些问题,中方也拿出了实在的办法。比如在光伏、电动车这些领域,咱们可以建个技术磋商机制,定个最低进口价,别让贸易战打起来。同时,中国也给欧盟的农产品、高端设备开了更多方便之门,2024年就新增了120种欧盟地理标志产品进来。这样一来,既照顾了欧盟对市场公平的想法,也让中国企业有发展空间,这不就是合作共赢嘛。
(三)大家一起维护国际秩序,别搞小圈子
中方还呼吁,中欧得一起守护WTO这个争端解决机制,别搞那些单边制裁、拉小圈子的事儿。就像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欧盟总想着让中国选边站,这根本不现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劝和促谈才是正经事。2024年中方搞的“全球安全倡议”欧洲研讨会,有15个国家来参加,这说明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欧还是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三、欧盟现在的处境,有点左右为难
欧盟内部现在也是乱成一锅粥。就拿冯德莱恩团队来说,一会儿说“脱钩不行”,一会儿又渲染“中国带来不安全”,自己都圆不上自己的话。搞的那些供应链“去风险”提案,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针对中国。但成员国之间意见也不统一,德国、匈牙利这些国家就明确反对太激进的做法,毕竟德国汽车在华一年能卖420亿欧元,真要是闹僵了,损失可不小。
欧盟搞的那些贸易摩擦,说到底就是想保护自己的产业。但中方也不是好欺负的,你给白兰地加税,那中国就给你的白兰地也加税,不过也给合规的企业留了条路;你对电动车动手,那中国就查查你的猪肉出口,毕竟欧盟一年往中国卖32亿欧元的猪肉呢。这种做法,既守住了自己的产业安全,也没把谈判的门关死,算是仁至义尽了。
四、欧盟站在岔路口,选对了路才能走得远
美国那边一直给欧盟施压,想让欧盟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之前特朗普政府还想给欧盟汽车加30%的税,这可不是小事。在2024年的美欧贸易谈判里,美国还让欧盟少从中国买稀土,这欧盟哪能干啊,毕竟45%的稀土加工都得靠中国,真要是断了,新能源产业就麻烦了。正好中方提出了稀土出口“绿色通道”,给欧盟提供稳定供应,这么一比,还是跟中国合作靠谱。
现在欧盟面临的选择,其实就是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做决定。要是能好好跟中国合作,一起搞光伏、氢能这些产业的标准,到2030年,光绿色贸易就能突破2000亿欧元。就算有竞争,只要在WTO框架下解决争端,也能避免大冲突。可要是非要跟着美国搞“脱钩”,那对华出口减少30%,通胀率再涨2.5个百分点,德国化工、意大利纺织这些行业可就惨了。
稀土(资料图)
五、说到底,还是得往前看
中方在峰会上说的那些话,既不是服软,也不是要对抗,就是明白一个道理:中欧合作对双方都好,对抗起来两败俱伤。欧盟现在要做的“正确抉择”,就是想清楚到底是要跟着美国跑,还是坚持自己的“战略自主”,跟中国一起把多边贸易体系维护好。这么多年的交情,可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欧盟能不能拿出点战略眼光了。
#热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