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所以败了,主要还是太高估自己,太不懂现实情况。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没掌握,还梦想一飞冲天,像中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一样,把本国制造的产品推向全球各个角落,结果却是伤痕累累,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路透社9月30日报道说,由于煤电设备短缺,印度的私营煤电公司现在挺难过的,它们敦促政府放宽进口限制,让中国的设备能进来。这些私营煤电商指出,印度对用电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可是国家面临资源匮乏、成本居高不下的实际困难,而从中国采购设备,几乎成了唯一的办法。
印度煤电厂商竟然敢这样公开批评莫迪,算是对他的一个大脸啊!
要知道,早在2021年,印度的电力部门就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规定国内公司得用带有印度标志的煤电设备,不遵守的话会受到一些限制措施。谁能想到,过了四年,印度还是那个大家熟悉的印度,不过关于国家发展方向的PPT却比以前准备得更细致、更专业了。
牛姐觉得,“印度制造”这个计划没成功,原因挺复杂的,不能光怪印度人不拼命。
要说起原因,印度没赶上全球低端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最后一班列车,这点挺扎心的。
你得知道,印度加入WTO比中国还早,发展环境其实比中国还优越,但印度一直陷在党派之争和宗教纷争里,没能及时顺应形势,第一时间打开国门跟世界深度接轨。等到2010年前后,印度政府模仿中国,大力吸引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可是这时候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对国际形势的了解不及时,印度只能做些鞋帽、服装等简单加工产业,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特朗普的征税政策一出台,印度的股市、汇市、债市都跟着崩盘,对美出口的道路也一下子断了,印度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再者,印度的国家情况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偏爱”搞制造业。
公开的数据告诉咱们,过去十多年里,超过千家外企被动退出印度市场,理由几乎惊人地一致:那就是印度的商业环境差得要命,对外资根本不友好,官员们随意索取各种好处,政府的计划经常变来变去。更让人生气的是,印度一旦缺外汇,竟然随意对在印外资动手,像割韭菜一样,结果把投资者对印度的印象搞得越来越差。
有一说是,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已经稳固下来,这样一来,像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工业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要想突破自我、争取更多机会,难度可不小呀。
要知道啊,中国的工业产能还在逐步提高中,目前仍在出口除了光刻机和高端芯片之外的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印度想和中国拼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份额,要大家都买“印度制造”,恐怕难得很。
有这三点,印度政府可能得“死心”了。可能有人会出来反驳,说国际贸易本就该是公平的,允许出现第二个“基建狂人”或者“世界工厂”。但其实,商战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俄乌冲突轻,没哪个国家或企业会主动放弃自己已经抢占到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局面下,印度只好继续从中国进口煤电设备啥的,虽然心里对“中国制造”挺抗拒的。就像现在中国还没完全搞定EUV光刻机,只能被阿斯麦牵着鼻子走似的。不过,一旦中国搞定技术难题,实现国产替代进口,那美欧企业也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吧,问题就在这,印度和中国差距大得就像天壤之别,况且中国可不会坐地等着被追上。中国会坚持不断攻坚科技难题,搞产业升级,把自己打造成连美国都难以动摇的“六边形战士”。反倒是印度,只能一直待在全球贸易链的最低端,惹得自己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