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光伏高速能让车“边开边充”?我国试验段年发百万度电,成本与磨损成难题

发布日期:2025-10-11 00:57 点击次数:155

开车时车还能自动充电,这样的未来交通场景你敢想吗?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10%,其中公路运输又占了74%,减碳压力摆在眼前。而光伏高速公路,就是把普通道路变成能收集太阳能的“能源板”,想靠它破解交通减碳难题,可这事儿真能一帆风顺吗?

光伏高速看着新鲜,其实核心就三层结构。表层是透光混凝土路面,不仅能扛住大货车碾压,摩擦系数够高不打滑,还能让阳光顺利透下去;中间层是光伏发电组件,这可是发电的核心,阳光一照就能把光能转成电能;最底下是绝缘保护层,防止雨水潮气渗进去,保护里面的光伏设备不损坏。它的功能也不少,就拿济南的光伏高速段来说,每公里每年能发100万度电,冬天还能把光能转成热能,融化路面冰雪,让开车更安全,甚至还预留了电磁感应线圈,以后有望实现“边开车边充电”。

放眼全球,早有人试过这条路。2016年法国诺曼底建了1000米的太阳能公路,一年才发28万度电;美国搞的“太阳公路”计划,最后因为成本太高没能推广。我国在这方面起步不算最早,但2017年就建成了济南南绕城高速试验段,这可是全球首条高速公路光伏路面,全长1.08公里,光伏路面面积5875平方米,而且整套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承载结构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份突破确实值得点赞。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不少坎。济南那段光伏高速,年发电量不仅达标还超额了,算下来能供800户家庭用一年清洁电力,社会效益看得见。可问题也跟着来,每公里造价近1亿元,是普通高速公路的23倍,成本压力不小;而且运行才8个月,就修了4次,抗磨损能力还得再提升;再加上表层透光会有损耗,路面落灰、下雨下雪这些天气变化,都会影响发电效率,就连大家期待的“移动充电”,现在电磁感应技术也没实现规模化应用。

好在没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在探索更多“光伏+交通”的路子。不只是路面,高速的边坡、服务区、隔离带都能装光伏板;上海虹梅南路高架搞了光伏遮阳棚,既能发电又能降噪;申嘉湖高速的声屏障上装了光伏板,一年能发86.7万度电,降噪系数达到0.95,一举两得。政策上也给力,交通运输部《2024年全国公路服务区工作要点》里,明确要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现在全国94%的服务区都建了充电停车位,为绿色交通铺路。

要说未来,近期先从试点入手,把应急车道、服务区停车场改成光伏区,山东京台高速济南服务区就是个好例子,每年能减排1725.9吨。中长期来看,车路协同是大方向,把能源、信息、互联网技术融合到一起,江苏同里已经有示范项目了,动态充电效率能到85%,车速120公里每小时也能用,以后还想搞“三合一”电子公路,集发电、动态无线充电、无人驾驶于一体。最终目标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的智慧交通生态,从道路电气化到车路协同,一步步实现智慧交通。

其实光伏高速公路现在更像是个“科技试验场”,也是未来交通的“创新孵化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减碳,更是智能交通的重要基石。但得理性看待,不能光盯着好处忽略问题,得在技术突破、控制成本、推动商业化应用这三方面一起发力。毕竟“阳光驱动交通”的梦想,不是靠空想实现的,得靠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

现在全国已有不少服务区装上了光伏设备,94%的服务区能充电,可真正的“边开边充”还没普及。你觉得下次跑高速时,啥时候能真用上“边开车边充”?或者你在服务区见过光伏遮阳棚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见闻和想法!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