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
本文原载2005年出版《湘城访古》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数度寓居长沙。光绪进士。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提调,延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次年与谭嗣同等设延年会于长沙。百日维新期间极力整顿全省书院,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武昌起义爆发后通电表示翊赞共和。民国初年,曾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20年举办香山慈幼院,1921年任湖南华洋义赈会会长,1928年任全国赈务委员会委员、中华红十字会会长。喜诗联,著述甚多,今人辑有《熊希龄集》。
熊希龄
凤凰熊希龄故居
名高先达冠三边
熊希龄幼年极聪颖,过目成诵,且好学深思,敢于质疑问难,为同龄儿童所莫及。七岁,随家人迁往他父亲住所芷江。芷江为沅州府治,交通便利,人文较盛,熊在此继续入私塾就读,习《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经典史籍,能绘画和作诗词。15岁中秀才第一名,已声誉鹊起。
沅州知府朱其懿,颇有新思想,仿省垣“湘水校经堂”创办“沅水校经堂”于芷江,广聘博学之士任教,并购置新旧典籍、图书,以供学生阅读参考,使该校成为湘西的最高学府。熊希龄中秀才后,进入该校深造,用功甚勤,每次考试辄列榜首。一次教师出一联,让学生答对,上联为:“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学生多不能对,熊年最小,但思维敏捷,素有抱负,稍思即对出下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师生赞好,誉为奇才。后一陈姓举人,闻知此事,以为妄传不足信,须面试之。一日,与熊希龄在朱其懿府中相晤,陈举人拆熊字为上联:“四只足行,有何能干?”熊知其戏己,遂针锋相对,即拆陈字答以“一边耳朵,算什东西”,陈始折服。
熊希龄于21岁(公元1891年)中举后返回芷江,地方官府及耆绅为新举人设宴洗尘,各举人于宴后即席挥毫作诗,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而熊则独树一帜,画了一幅棉花。花蕾相问,欣欣向荣,题曰:“此君一出天下暖。”观者知其以人民生计为重,必能对国家有所贡献。
出洋考察与立宪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12月起至次年7月,五大臣一行先后游历了日、美、英、法、德、俄及欧洲其他诸国。湖南巡抚端方举荐熊希龄充当五大臣随员,任二等参赞官,并物色杨度为“枪手”。于是熊去东京时找到杨度,半开玩笑地说:“皙子(杨度字),你的机会到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他们一无所知,请你执笔写几篇宪政文章,五大臣做你的外壳,你替他们装上一道灵魂。将来朝廷立宪,就等于你的抱负发挥了,这是不朽的功名!”杨度为之动容。但杨度自知对宪政的理解还不及梁启超,于是又把“枪手”的责任分出一半给梁,请梁写《世界各国宪政之比较》,自己写《宪政大纲应吸收各国之所长》《实施宪政程序》。1906年7月21日,五大臣一行先到达上海。25 日,熊希龄由奉天抵沪。“枪手”的文章到了,8月2日,出洋一行启程回京。回京后,大臣们对梁、杨的文章加以整理,便成了立宪奏折。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清廷下达了预备立宪的诏书。
出洋时的熊希龄
后来,梁启超、杨度等在国内设立宪政会,其决策和筹款的核心人物是熊希龄。梁启超的立宪计划,是通过熊的帮助和配合来实现的。1907年,宪政会成立,但名称改为政闻社,熊对该社的成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并世无两”的理财能手
1906年9月26日,熊希龄到达奉天。赵尔巽委任他担任奉天农工商局总办,住在赵的将军衙门。其时,熊希龄已将家眷迁到上海居住。
赵尔巽调熊希龄到奉天,实际上是请熊帮他办理新政。鉴于奉天商务一直萎靡不振,熊希龄专门就上海与营口之间商务做了调查,洞悉病源所在,然后提出“振兴商务,对华商减轻厘税,用补助、保护的办法,扶其成立,轻其成本,用以抵制外货,与列国竞争”的意见。熊希龄还条陈了整理奉天财政、林政、开浚辽河、设立各类学堂及其东三省善后的种种办法,很有一番弃旧图新的气慨。
在奉天约莫一年,适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调任为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由徐世昌担任。赵不愿赴川,正在周折之中。人事关系的变化使熊希龄感到留奉不便。正好署江苏巡抚陈启泰极力奏调熊希龄到苏,熊便趁机去了江苏。当时端方担任两江总督,熊一到苏,端方竟与陈启泰争相委用。结果陈启泰委熊担任江苏农工商局总办,兼苏属谘议局会办;而端方则委熊担任督署总文案,兼宁属谘议局总办,还命他办理南洋印刷官厂。熊希龄奔走宁苏各地,参与当地绅士曹典初等筹办宝应长湖垦殖股份有限公司,还兼顾着湖南醴陵瓷业公司的许多具体事项。他的那种兴利除弊、振作创新的抱负,勇于任事、通权达变的才干,为同时人所折服。故当时任安徽学政的沈曾植与梁启超谈论当世人物时,认为熊希龄是“并世无两”的人才。
醴陵发现熊希龄用瓷
1909年6月,熊希龄来到奉天履任,开始做清理财政方面的工作。1910年,度支部尚书载泽兼任督办全国盐务大臣,便又奏熊希龄担任奉天盐运使,仍兼正监理官。这样熊又得以经手做盐政方面的工作。1911年,赵尔巽由川督回任东三省总督,委任熊兼任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和奉天造币厂总办。3年之间,熊希龄经历了财政、盐运、制币等多方面的训练,成为名重一时的理财能手。
第一流人才内阁
1912年5月8日,熊希龄以自己在热河身任军职,宣布脱离此前他所加入的共和党,但不久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组成进步党,还是将他选为名誉理事。袁世凯欲利用进步党组阁,于是袁就选择了与进步党有点关系,而又可以控制的熊希龄出来组阁。
经国会通过,1913年8月26日,熊担任总理职。熊原想把自己的内阁组成一个全国第一流的“人才内阁”。袁世凯对于内阁中的财政、陆军、海军、外交、内政、交通几个部门都不放手,夹袋中另有人选,只留下教育、司法、农商3个部门交给熊支配,结果财政总长由熊希龄自兼,请梁启超长司法。熊请老友杨度人阁长教育,被拒绝。1913年9月11日,熊希龄的“人才内阁”草草组成,这个内阁当中有梁启超、张謇、汪大燮,加上熊希龄本人,也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名流内阁了。
袁世凯之所以命熊出组内阁,并非看重这个内阁的经纶大才,而是利用进步党人排除国民党的势力,实无推行民主政治的念头。袁世凯最毒辣的一招,就是想利用熊希龄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从而为他清除专制独裁道路上的障碍。当然,这一手是不容易达到的,于是沉毅狡悍的袁世凯便将所谓“热河行宫盗宝”案作王牌打出来,说是熊希龄担任热河都统时,曾经盗窃了热河行宫中的宝物。熊希龄受袁世凯挟制,在解散国民党和国会的乱命上副署,这是他终身不可告人憾事。袁世凯既达到目的,觉得熊希龄这个内阁总理是多余的了,便决心赶他下台。1914年2月6日熊上辞呈,9日被免了财政总长,12日免除国务总理。
熊希龄从此退出政坛,后半生把相当一部分心力倾注在济贫施教、改良社会的事业上,成为民国初期屈指可数的慈善家。
熊希龄创建的北京香山慈幼院
1935年67岁熊希龄与37岁毛彦文结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