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乒乓球女单决赛时,孙颖莎拎着个看起来有点旧的拍子上场,后来才知道,她那块主力球拍赛前检测没通过,只能临时换备用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块备用拍居然积了层灰,明显好久没用了。这样还能用?
网上马上就炸锅了。 有人说这违规了啊,拍子没提前检测怎么就用了? 甚至有人嚷嚷着要取消她的冠军资格。 这规则到底是怎么定的? 要是拍子真有问题,比赛完了检测不合格,那结果算不算数啊?
不过话说回来,孙颖莎拿着那块积尘的备用拍,在大比分2比3落后的情况下,居然硬是逆转赢了王曼昱。 这得多强的心理素质和技术实力啊?换一般运动员,突然换个不熟悉的拍子,手感肯定受影响,别说逆转了,能正常发挥都不错了。
后来WTT官方出来回应了,说根据规则,在时间紧迫来不及检测的情况下,运动员是可以先比赛,然后再补检测程序的。 孙颖莎赛后也确实第一时间把拍子交给裁判封存送检了。检测结果当然是符合规定的,冠军有效。
其实孙颖莎的主拍是在半决赛时候出的问题。 那天半决赛和决赛间隔时间很短,她半决赛对阵蒯曼时拼得太凶,导致主拍可能出现了胶皮问题或结构损伤,具体原因官方没明确说,但肯定是通过不了检测了。 团队根本没时间修复主拍或者重新粘合胶片,因为胶水干燥达标需要时间,这才不得已启用了那块积尘的副拍。
想想真是挺险的。 乒乓球运动员的拍子那可是他们的“第二生命”,每块拍子都有独特的手感、重量和弹性。 临时换拍,尤其是换一块久未使用的拍子,对比赛的影响太大了。 历史上因为换拍而输掉比赛的例子不少。
但孙颖莎就这么扛下来了。 比赛结束后,她累得脚步都踉跄了,接受采访时眼里含着泪,但她从头到尾没提球拍的问题,没找任何客观理由,就是认真回顾比赛本身。 这种职业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乒坛也不是头一回发生了。 听说王楚钦在多哈赛也遭遇过球拍损毁,韩国选手张禹珍也经历过主拍检测不合格,都是按规则用备用拍完成比赛的。 最著名的应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怡宁在主拍检测不合格后,临时改用副拍,她还形容那副拍“像鞋底一样硬”,但她还是赢了冯天薇。
国乒其实早就吸取过教训,现在要求每名队员至少准备三个球拍:一个主拍,两个备用拍。 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这种装备风险。
不过话说回来,规则是允许赛后补检,但这次事件确实让很多人觉得规则可能有漏洞。 万一,我是说万一,真的有运动员的备用拍参数不符合规定,但比赛已经打完了,结果也出来了,这时候检测出来不合格,该怎么办? 取消成绩?那对对手公平吗? 维持结果? 那对遵守规则的运动员又公平吗?
现在乒乓球拍的检测主要还是靠人工,效率不说,有时候也容易出错。 要是能有点技术手段,比如给拍子弄个芯片监控数据什么的,会不会更靠谱点?
孙颖莎这场球赢得是真不容易,实力和心理素质都没得说。 但这事也确实给国际乒联提了个醒,规则是不是该更明确一点? 流程能不能更严谨一些?毕竟乒乓球是项讲究精确的运动,器材的合规性太重要了。
你们觉得呢? 这种情况下,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更重要,还是严格执行每项检测程序更重要? 要是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才最合适?#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