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特朗普威胁俄变伊朗,一言不合引冲突,俄以核弹回应

发布日期:2025-07-29 05:07 点击次数:60

特朗普对俄罗斯挥舞的关税大棒,还没落下就卡了壳。

他扬言要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话刚出口却猛然想起个尴尬事实——美俄年贸易额仅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不到5%。

征收关税?

用俄媒的嘲讽说:“连制裁名单都快填不满”。

真正的杀招迅速转向所谓“次级制裁”:威胁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课以重税。

戏剧性的是,北约秘书长吕特刚喊话中印巴三国停止采购俄能源,欧盟5月进口俄罗斯石油量却飙升至152万桶/日,创下俄乌冲突后的新高。

这把制裁之刃,第一刀先捅向了“自己人”。

美俄关系的骤变像一场快进播放的荒诞剧。

特朗普不久前还在电话里和普京畅谈“美俄合作愿景”,转眼就因普京未按预期停战而翻脸。

7月中旬,他通过媒体公开表达对普京“非常非常不满”,并发出最后通牒:俄罗斯必须在50天内停火,否则将面临“严厉惩罚”。

最初提出的方案是加征100%关税。

这个威胁因美俄经贸联系薄弱显得苍白,白宫随即切换策略——转向瞄准俄罗斯的贸易伙伴。

所谓的“次级关税”迅速成为政策核心。

其逻辑在于:既然直接打击俄罗斯收效甚微,便通过惩罚与俄罗斯交易的国家来间接施压。

北约秘书长吕特立刻跟进,点名中国、印度、巴西,要求这些国家要么切断俄罗斯能源进口,要么加入美国施压普京停火的行列,否则将遭受连带制裁。

欧盟的响应同样迅速,宣布了新一轮对俄制裁措施,波及中印企业。

但美国内对此不乏质疑。

分析师指出,这种次级制裁的难点在于执行一致性。

制裁的矛头要求中印巴断绝对俄贸易,却对欧盟更大规模的进口保持沉默,暴露了政策的内在矛盾。

欧盟的行动撕开了制裁逻辑的裂缝。

根据能源机构Kpler监测,欧盟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达到日均152万桶,创下2022年俄乌开战后的单月峰值。

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同期中国从俄进口量。

欧盟一边参与对俄制裁框架,一边通过“灰色渠道”维持能源供应,被俄罗斯专家讥讽为“制裁回旋镖”。

当美国要求第三国抵制俄能源时,其亲密盟友却是俄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

执行次级制裁在实操中,意味着美国首先要对欧盟企业开刀。

这几乎是个无解的死结。

历史的阴影正笼罩这场博弈。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的威胁更将矛盾推至危险境地。

他公开宣称:“如果普京想知道50天后会发生什么,我建议他打电话给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

这一言论明确指向美伊对抗模式——极限经济封锁配合军事威慑。

伊朗模式曾被特朗普政府全力推行。

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誓言“清零伊朗石油出口”。

初期效果似乎显著:伊朗石油出口从每日超200万桶骤降至不足50万桶。

但隐蔽交易和买方规避策略持续侵蚀制裁效力。

据贸易追踪机构数据,2023年伊朗原油出口量已反弹至150万桶/日,接近制裁前水平。

经济高压未能颠覆德黑兰政权。

复制这套策略到俄罗斯身上,风险几何?

美俄对抗的危险性远超美伊博弈的维度。

当经济施压陷入困局,部分鹰派开始转向军事选项。

北约陆军司令克里斯托弗·多纳休7月下旬的言论触发了最敏感的神经。

他表示北约已制定在加里宁格勒地区“压制俄军防御实力”的作战计划。

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嵌入欧洲腹地的飞地,距离柏林仅600公里。

这里部署着可搭载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打击范围覆盖大半个西欧。

俄方对北约声明的反应极为激烈。

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直言:“这等同于对俄宣战”。

他进一步阐明俄方立场:如果北约攻击加里宁格勒,俄罗斯将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全部武器反击。

俄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曾公开强调:俄罗斯核武器使用原则包括“对俄重要领土的攻击”。

加里宁格勒的军事部署正是为此设定——5分钟可到达欧洲心脏地带的导弹,构成最现实的核威慑。

俄罗斯的核武库体量彻底改写博弈规则。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报告,俄罗斯拥有现役核弹头5889枚,约为美国的存量优势。

战术核武器更是俄军非对称作战力量的核心。

当美国参议员轻率地将俄罗斯类比为伊朗时,显然忽略了核力量的根本差距。

在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中,保卫加里宁格勒这类“不可失地”的条款直接绑定核反击政策。

俄联邦《核遏制政策原则》白纸黑字写明:当国家遭受常规武器侵略并威胁国家生存时,使用核武器是合法选择。

北约的军事冒险言论正在测试这条红线的真实性。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波茨坦斯基在《生意人报》的撰文一针见血:“没有一个大国会因贸易制裁发动核战争,但若军事打击落到本土,结局只有相互毁灭。 ”

当前局面揭示出一个冰冷现实:当经济制裁撞上俄罗斯的外贸韧性而失效时,部分西方精英转向的军事选项,却可能把世界拖向无底深渊。

战场上的僵持演变成政治摊牌。

核威慑重新从理论走向现实,成为莫斯科手中最后的底牌。

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科科夫的话被塔斯社置于头条:“我们已处于需要向对手清晰展示毁灭代价的时刻”。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