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制造有好消息!
最近航空圈又传出好消息,中国商飞的C919大飞机,适航认证的路子越走越宽了。这次不是试飞突破,也不是订单签约,而是它在适航认证这条"全球通行证"路上迈出了更扎实的步伐。
截至2025年10月,这个由中国商飞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已经在加拿大、巴西、新西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获得适航认证。
这些国家看似分散,加起来人口超过4亿,更关键的是,它们的航空市场需求各不相同,从寒冷的北美到炎热的南美,从广袤的俄罗斯到岛国澳大利亚,C919的适应性在这些实际运营中得到了验证。
非洲和东南亚市场也在加速跟进。尼日利亚政府近期明确透露,正为C919启动适航认证程序。作为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有近2.9亿人,航空出行需求正随着经济发展快速攀升。而年初印尼政府也释放了推进C919适航认证的信号,这个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有2.7亿人口,加上之前已认证的地区,C919适航认证覆盖的总人口已经接近2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航空业的规律。
客运需求跟人口规模直接挂钩,没有足够的客流,航线开不起来,机场养不活。有了25亿人的市场托底,C919才算真正有了施展空间。波音和空客当年也是这么起步的,先在本土和周边站稳脚跟,再谈全球扩张。
回头看这条路径,中国商飞没走寻常路。欧美适航认证标准严苛,认证周期动辄五六年,背后还夹杂着产业保护的考量。C919选择先拿下新兴市场的认证,不是技术上退而求其次,而是务实的策略选择。加拿大的适航标准跟美国FAA基本对标,俄罗斯的认证体系也有自己的严格要求,能通过这些国家的审查,技术实力摆在那里。
东南亚那边的动静值得琢磨。印尼有2.7亿人,但岛屿分散,航空是主要的中长途交通方式。他们的航司对支线和干线客机需求量大,C919的座位数和航程正好卡在他们最需要的区间。泰国、越南这些国家估计也在观望,一旦印尼认证落地,跟进是大概率的事。
非洲市场更有想象空间。
尼日利亚只是开始,整个非洲大陆50多个国家,航空运输网络还很不完善。很多城市之间没有直飞航班,旅客要绕道欧洲中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高。C919如果能在非洲铺开,可能会催生新的航线网络。从拉各斯到内罗毕,从开罗到约翰内斯堡,这些目前要转机的航线,都有直飞的潜力。
适航认证的技术门槛不低,但更难的是后续的市场运营。飞机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维修保障、零部件供应、飞行员培训,这些服务体系得跟上。波音和空客用了几十年时间在全球建立服务网络,C919现在也在做这件事。东航作为首个用户,这两年积累的运营数据会成为后续推广的基础。
有人担心发动机还是用的美国LEAP-1C,供应链受制于人。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否定C919的价值。长江1000发动机还在研发,国产化是个过程。飞机整体设计、航电系统、机体制造这些核心能力,中国商飞已经掌握了。发动机卡脖子的问题迟早会解决,关键是现在得先把市场占住,让全球航司和乘客习惯C919的存在。
市场策略上,中国商飞学的是华为那套打法。当年华为进欧洲,先从东欧、南欧边缘市场切入,用性价比优势站稳脚跟,再逐步向核心市场渗透。C919也是这个思路,先在对价格敏感、对新技术接受度高的市场证明自己,积累口碑和数据,再去敲欧美的门。
认证进度比预期快,多少让人意外。
2023年拿到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2024年开始国际认证提速,到现在覆盖25亿人口的市场,这个速度在全球航空史上不算慢。背后是中国外交力量的支持,也是这些国家对多元化供应商的需求。波音737 MAX停飞事件让很多国家意识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
未来几年是关键期。C919要证明的不只是飞得稳,还要证明运营成本真的比竞品低,维护便利性真的有优势。东航这两年的数据会说话,如果客座率、准点率、维修成本这些指标都过硬,后面的订单会像雪球一样滚起来。
中国民航市场本身就是巨大的试验场,每年5亿人次的客流量,什么问题都能暴露出来。C919在国内运营越久,积累的数据越丰富,改进的空间越明确。这些经验拿到国际市场,就是实打实的竞争力。
大飞机这事,说到底是个长跑。
波音折腾了100多年,空客也有50多年历史,C919从立项到现在不过20年。现在能覆盖全球30%人口的市场,已经算打开局面了。接下来怎么走,要看市场反馈,也要看技术迭代的速度。国产发动机一旦成熟,C919的自主性会上一个台阶,到那时候再谈挑战波音空客,才算真正有底气。